“法治+友好”双翼护航共筑儿童友好成长路
日期:09-30
作者:
全媒体记者黄一亭 通讯员赵思 陈娟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594
(全媒体记者黄一亭通讯员赵思陈娟)
“同学们,一句侮辱性外号、一次恶意孤立或谣言,都可能构成欺凌,施暴者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近日,在应城市蒲阳小学举办的“法治安全教育课”上,该校法治副校长、应城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杨里亚通过实际案例深度剖析“校园欺凌”“防诈骗”“校外安全”等问题,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法治教育课,让法治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校园安全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基石。近年来,校园欺凌、未成年人犯罪等问题广受社会关注。我市以法治力量为抓手,积极探索“法治+友好”双轨并行的工作机制,着力构建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友好型校园环境。
法治副校长全面覆盖
夯实儿童友好法治基础
平安守护,法律先行。法治副校长进校园是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严把‘入口关’,法治副校长需经单位推选、教育部门审核、学校聘任三道程序,并公示名单。”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为确保法治副校长“受聘能履职,履职有作用”,我市率先实现法治副校长在中小学的全覆盖配置,并创新推出“法治副校长+智库团”双轮驱动模式,通过“前端履职+后台支撑”高效协同,系统提升校园法治建设的专业性与针对性。
目前,全市533所中小学共聘任法治副校长876名,平均每校配备1.6名,部分学校更实现“多人组团、协同履职”。为确保法治副校长“聘得优、能履职、出实效”,我市严格推选程序,出台《孝感市加强法治副校长制度建设推进“法治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机制文件,明确职责、动态管理,真正让法治力量“驻”进校园、“融”入日常。
精准响应儿童需求
构建友好型成长生态
儿童友好,关键在于“响应儿童真实需求”。我市成立法治副校长工作智库团,设立综合协调、培训指导、课件研发等五个专业组,广泛吸纳政法骨干、高校学者、教师、社工等多元力量,形成“智库支撑、按需服务、精准响应”的运行机制。
针对校园欺凌、问题学生等痛点,法治副校长开展“一校一策”参与治理。孝南区创新实施“菜单式”教学、“订单式”服务、“融合式”体验的“三式法”,丰富法治副校长普法宣传模式,普法模式获全省推广;高新区龙店中学建成全市首个校园禁毒教育基地,法治副校长联合公安禁毒大队开展“无毒青春”系列活动,组织万余名学生参观学习;孝南区晒书台小学设立“护苗工作站”,通过“青春护航信箱”收集学生诉求,联合心理教师开展疏导;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展“法治副校长+少年法庭”协作,组织模拟法庭,让学生“沉浸式”学法;孝南区人民检察院“朝霞工作室”联合法治副校长,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不起诉+跟踪帮教”;市公安局推行“驻校民警+法治副校长”双岗制,排查校园安全隐患543个,整改率100%。
机制激励与社会共治
持续释放儿童友好效应
为避免“挂名空岗”,我市建立学校评价、年度考核“双评价”制度,开展“优秀法治副校长”评选、精品课比武,推出《孝感市青少年法律法规知识读本》,打造“法治戏曲校园行”等特色品牌,实现法治教育的趣味化、本土化。
在一系列机制激励下,法治副校长实现从“要我履职”到“我要履职”的转变,更带动家庭、社会共同参与,构建起“政法力量+学校+社会”儿童保护共治格局。2023年以来,法治副校长累计开展进校讲座6000余场,帮助转化问题学生545名,全市中小学反欺凌委员会、心理咨询室覆盖率达100%,创成法治示范校112所,校园持续保持平安稳定。
法治是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保障,更是赋予孩子们力量与尊严的方式。未来,我市将深入推广“法治副校长+智库团”双轮驱动模式,推动法治教育与儿童友好理念深度融合,让法治的种子根植童心,让城市真正成为孩子们安全、温暖、成长的友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