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围是大别山精神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生动实践
日期:09-18
作者: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501
上接1版
突围前,中原部队主动放弃原本可以转移到兄弟解放区休养生息的机会,甘愿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野菜和水煮”的艰苦环境,在战略要地中原地区苦苦坚持,为全局制胜赢得宝贵时机。突围中,中原部队以自身行动牵制了国民党军30余万人。突围后,中原军区部队又根据党中央新的战略部署,在鄂豫皖川陕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继续在解放区外线牵制敌人。
中原突围以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战斗姿态,展现了大别山精神的显著特征。党中央和毛泽东在中华民族面临两种命运、两种前途抉择的紧要关头,一方面尽最大努力表明我党和平诚意,深入虎穴,参加重庆谈判,向世人展现和平愿望和鲜明态度;另一方面坚持以斗争求和平,针锋相对、寸土必争。中原局、中原军区把党中央决策部署与中原实际紧密结合,科学制定中原突围战役方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敢于向死而生、向西突围。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后,从1946年7月下旬开始,以陕南、鄂西北为中心,创建了豫鄂陕、鄂西北两个革命根据地,并在大别山、大洪山、桐柏山等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为兄弟解放区部队胜利度过战略防御期、为推迟国民党军进攻延安、为争取全国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原突围以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豪迈气概,淬炼了大别山精神的铮铮铁骨。中原军区就是前锋之地。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要将大量军力从西南投送到华东、华北、华中和东北前线,必先夺取中原。而中原军区雄踞于此,成为国民党军调兵遣将的重大障碍。中原军区勇担前锋之责。中原军区的组建,让国民党当局忧心忡忡,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腹中患”。蒋介石先后调集30多万兵力,率先围攻中原军区,将中原军区部队重重围困在以宣化店为中心,方圆不足100公里的狭小地带。中原局、中原军区克服重重困难,在中原战略要地进行了10个月的战略坚持,使国民党军队无法东进、北上,为兄弟解放区部队做好迎击国民党军全面进攻的准备,赢得极为宝贵的时间。中原突围战役的胜利,为全国解放战争赢得了“开门红”,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内战部署。
传承中原突围的时代价值
强化政治意识,坚定不移紧跟党走。我们要主动把孝感放在全国全省来定位和考量,以精神经济学助推发展经济学,切实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和本领,有效应对“一难两难多难”“既要又要还要”的复杂局面,实现多重目标动态平衡。
强化支点意识,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域添彩。中原局、中原军区从全局利益出发,坚定必胜信心,实现了“胜利第一”的目标。我们要认真落实“七大战略”,加强预期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投资攻坚突破、提振消费、工业经济“赋能挺脊”、招引大项目等“十大行动”,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强化斗争意识,凝聚服务全省支点建设的强大合力。中原局、中原军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不仅保存了有生力量、大量杀伤敌人,而且成功实现战略转移,创建了豫鄂陕、鄂西北根据地。我们持续发扬中原突围精神,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不断砥砺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加快推动支点建设在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上实现整体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强化争先意识,提振勇创一流的精气神。当支点就要有争先意识,勇于胜利,争第一、创唯一。我们要始终保持一流的精神状态、树立一流的工作标准、争创一流的发展业绩,敢与好的比、敢与快的赛、敢与强的竞高低,决战决胜“十四五”、科学谋划“十五五”,努力在武汉都市圈同类城市中奋勇争先,在全省支点建设大局中担当重任。
(转载自9月17日《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