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通讯员许缘冬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748
通讯员许缘冬
近年来,孝南区坚持“文化为桥、法治为魂”,深挖非遗资源价值,创新探索“非遗+法治”宣传模式,将孝感雕花剪纸、楚剧、京剧脸谱、油纸伞制作等国家级、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法治教育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孝南辨识度的普法品牌,让法治宣传既保留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充满贴近群众的“烟火气”。
剪纸传法——
指尖艺术解码法律知识
作为孝感特色非遗项目,雕花剪纸在孝南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孝南区司法局率先将这一传统艺术与法治宣传相结合,开启“剪纸普法”创新实践。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即将施行之际,孝南区司法局便围绕群众关心的离婚冷静期、居住权、继承权、人格权等热点问题,组织民间剪纸艺人精心创作《民法典》主题剪纸作品。经过3个多月的打磨,不仅完成100册实物剪纸集、5000余本剪纸宣传册的制作,更让抽象的法律条款通过形象的剪纸图案变得直观易懂。
此后,孝南区进一步拓展剪纸普法的深度与广度,围绕“法、孝、廉”主题,邀请民间老艺人张玉义创作系列法治文化剪纸作品,形成200册实物剪纸画册与5000多本印刷宣传册。
孝南区在丹阳古镇剪纸馆建立孝南区法治文化剪纸基地,每季度更新展示法治剪纸作品,免费向社会开放,年均接待参观群众3000余人次;聘请湖北剪纸大师池福新担任技术培训老师,每年义务培训青少年学生1000多人次,让法治理念通过剪纸技艺在青少年心中扎根。如今,这些法治剪纸作品已广泛应用于各地法治文化阵地与宣传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风景线”。
戏曲润法——
楚韵悠扬唱响法治旋律
孝南区深植文化沃土,巧妙激活楚剧与民俗戏曲的法治基因,实现“戏中蕴法、法随戏传”。
今年5月30日,孝南区启动“传承非遗法润校园”中小学法治戏曲校园行活动,在孝南区实验小学、晒书台小学、黄香学校等6个试点学校开展法治楚剧进校园活动,不断增强普法的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加强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
楚剧源于孝南,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增强法治教育感染力,孝南创作青少年法治教育主题楚剧《阳光下的守护》,借生动剧情、悠扬楚韵,让学生在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深刻理解法律对成长的守护意义。
“肖港抬故事”起源于肖港金神村先民“向天祈福”的美好愿望,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但面临失传危机。孝南区检察院公益诉讼团队主动作为,开展“孝检蓝护非遗美”行动,通过司法救助纾解传承人困境,制发检察建议推动建立长效保护机制,筑牢非遗传承根基。
如今“肖港抬故事”已成为孝南区极具特色的民俗戏曲活动,成为法治精神生动诠释。其“古装”篇借关公等忠义典范诠释“诚信守义”,呼应契约精神与司法公正;“新装”篇塑造新时期战斗英雄、尊法模范等形象,展现“舍己救人、遵纪守法”时代风尚,让群众在节庆的热闹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文化的浸润。
技艺融法——
非遗载体激活普法活力
油纸伞制作、京剧脸谱等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群众认知度和艺术感染力。
孝南区在深入挖掘本土非遗资源的同时,积极拓宽非遗普法路径,形成了“本土非遗为根、多元非遗为翼”的格局。以“法润童心”为核心,选取操作性强、广受欢迎的传统非遗作为载体,持续开展特色普法活动。
今年7月17日,在新华街道渡口社区,孝南区组织亲子“共绘非遗油纸伞、同撑法治晴朗天”活动。社工以“校园纠纷调解”“网络权益保护”等案例,引导孩子将法律认知融入创作:用红黄蓝勾勒“法律天平”、将法条化作青藤绕伞骨,设计“法治迷宫”展现维权路径。成品与法治绘画、普法草帽等30余件作品构成社区“法治作品角”。
8月20日以“京剧脸谱中的法治精神”为题,开展“脸谱绘法韵”活动,邀请40余名儿童参与。现场向儿童讲解脸谱色彩的特殊寓意,介绍包拯脸谱34种变体中蕴含的“法理情”统一理念,结合《民法典》《刑法》相关内容进行解读。创作环节中,孩子们以“我心中的法治守护者”为主题自由上色,绘制黑色包公、红金关公、蓝绿清廉等脸谱作品。活动经宣传推介后,社会反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