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孝感日报

号声永远响亮 守护家国永安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 07版 :抗战胜利80周年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全媒体记者王德强 通讯员冯欢 卢晚霞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974 全媒体记者王德强通讯员冯欢卢晚霞
8月29日,98岁的抗战老兵胡克祥佩戴着熠熠生辉的勋章,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上孝南区人武部2025年度秋季预定新兵役前教育讲台,面对一群不到20岁的新兵,深情讲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老人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讲起往事,仿佛又重回战火纷飞的年代。现场,响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85年军龄、80年党龄,胡克祥亲身经历了从抗日战争到中原突围,再到上甘岭战役。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独立功勋荣誉章、华北解放纪念章……每一枚勋章的背后,都是他用青春与热血写就的戎马人生。
“新四军里真快乐,吃穿平等一样多,不打不骂人呐,同志一起多欢乐!”回忆往事,胡克祥依然能哼唱起当年的歌谣,眼中闪着光。
那时是1940年,13岁的胡克祥还是湖北汉川的一个放牛娃。放牛的地方,隔河相望的汉阳县(今武汉市蔡甸区)驻扎着以“保安第四团”为名义活动的新四军部队,天天听战士唱军歌出操,胡克祥萌生了参军的念头。他把年龄报大两岁,跟着几位小伙伴,由一位新四军班长带领,毅然入伍。谁知当天下午,部队就遭遇敌军,靠着芦苇丛掩护才成功转移。
胡克祥那时虽然年纪小,但个子高大、身体结实。入伍六个月后,他被调至新四军天汉沔指挥部,成为一名司号员。从号手到号长,他与军号为伴近九年。每天凌晨三四点起床“拔音”,两三个月后部队教他认字学文化、学习音乐。他说:“师以上才有电台,哨子听不见、喊不应,只有靠号兵。”
司号员既需勇敢,也要灵活。
“吹号不能趴着,得站起来让号音传出去。但号一响,敌人就会瞄准你。”凭借机灵,胡克祥多次躲过子弹。
他回忆,有一次腿部中弹,自己竟浑然不知,坚持行军七公里,直到发现整条裤腿被血浸透。“后来伤口化脓,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一边哭一边拉着首长的马尾巴走,但绝不能掉队。”
1945年8月15日,部队正在大悟休整,已担任新四军五师13旅司令部号长的胡克祥,听见旅长周志坚从电台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后立即下令:“向武汉前进!”他吹响了进军号。
“军人‘怕死’两个字不存在。”胡克祥说,军号不仅是命令,更是士气的象征。“冲锋号一响,不管进攻还是防守,战士们劲头就来了。”
老人讲得动情,新兵听得入神。新兵葛信康敬礼后提问:“老首长,您第一次参加战斗时是什么心情?如果现在发生战争,我们新兵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老人微笑回答:“第一次打仗,当然会紧张。但第二次、第三次……打多了,就不怕了。”
他分享了自己亲历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语气铿锵:“日本兵和我们个头差不多,我们一点也不怕,敢打敢拼。到了抗美援朝,美国兵个子高大,有白人、黑人,高出我们一两个头,但我们照样敢冲敢拼。那时候大家都不怕死,没人退缩,一心只为给国家和后代打出一片新天地。”
从司号员到号长,从连队教导员到福州军区副参谋长,直至离休,胡克祥说:“85年了,我一直没离开过部队;80年党龄,没一天离开共产党。跟党走了一辈子,当兵当了一辈子——不亏,不上当,很高兴,值了!”
这一刻,号声不再只是号声,它是永不褪色的忠诚,是铮铮铁骨下的赤子之心,是一代人在战火中用青春熔铸的信仰。它越过烽烟弥漫的历史长河,在今日晴空下依然清亮回荡,提醒我们:每一寸山河都曾有人誓死守护,每一个和平的晨曦都来之不易。
胡克祥为新兵杨依豪佩戴“入伍纪念章”,胸前的纪念章与老人身上的勋章交相辉映,跨越80年的精神传承,在这一刻完成了庄严的交接。
课后,新兵们带着扫帚、抹布等工具,来到胡克祥家中开展志愿服务。他们细心擦拭老人的纪念章和相框,认真整理军旅照片,并将小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2025年秋季预定新兵彭高说道:“听了老首长的分享,我入伍的决心更加坚定。我出生在四代从军的家庭,对军人身份有特殊的情感。我问到了祖爷爷当年当红军时的经历,老首长也耐心讲述了那段艰苦岁月。我深刻感受到,如今国家的安定繁荣来之不易,保卫这片土地的责任正落在我们青年一代肩上。保家卫国,是军人神圣的使命。这次入伍,我一定行!”
“我从1981年离休至今,一直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主动担任驻地部队、学校、社区的‘红色宣讲员’,为部队官兵、青年学生、干部群众宣讲300余场。”胡克祥离休后始终致力于地方建设,积极参与抗洪、抗疫等救灾行动。老干部休养所的工作人员感慨:“每次有灾情,胡老总是第一时间捐款捐物。”
午后的阳光洒满院落,新兵们围在老人身旁,继续聆听那些不能忘却的往事。他寄语年轻一代:“要听党的话,接受党的教育,好好学习、认真工作。要对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发展局面有清醒的认识,不忘历史,接续奋斗,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