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孝感日报

一根秸秆的“新生路”

日期:08-14
字号:
版面:第 01版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全媒体记者闵丽萍 通讯员张超越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135 全媒体记者闵丽萍通讯员张超越
8月7日,云梦县清明河乡的田野间,打捆机穿梭作业,金黄的玉米秸秆被压缩成规整草捆,随即装上货车运往加工点。这幅秋收图景背后,是该乡破解秸秆处理难题的生动实践,更是一场从“废物”到“资源”的绿色变革。
作为传统农业乡镇,清明河乡2.3万亩耕地年产秸秆1万吨左右。曾经困扰当地的露天焚烧难题,如今通过全链条治理实现转型,从“露天焚烧”转向“多元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突破70%,为农业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玉米茬留得比往年矮多了,深耕后地里看不到长秸秆,种秋作物特别省心。”新港村党支部书记丁云洋在田间查看墒情时说,这样的变化源于该乡建立的秸秆规范还田机制。破解秸秆难题,首先要让“土生土长”的秸秆回归土地、滋养土地。该机制明确收割前与农机手签订责任书,发放《致广大农机手的一封信》,将“15厘米留茬、20厘米深耕”作为硬指标。乡村干部跟机作业,采收时同步粉碎秸秆,灭茬翻土将秸秆翻压还田,全程落实监督措施。农技专家还会指导还田后的水肥管理,确保秸秆腐解效率。据测算,规范化还田让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约0.2个百分点,小麦抗倒伏能力增强30%以上。
让秸秆在田间“安家”的同时,更要为“离家”的秸秆找到好出路。清明河乡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专班同样在紧锣密鼓推进工作。按照《清明河乡关于实施农作物秸秆动态清零工作方案》,该乡整合云梦县富祥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力量,投入20台套粉碎打捆设备、40辆转运车,组建80人的专业队伍,建立起秸秆回收、加工、再利用一体化运行模式。秸秆被及时打捆离田,清运收储后制作成牛羊饲料、“秸秆煤炭”,通过订单式销售发往云南、贵州、四川等地。
“土地流转后连片种植,秸秆处理能统一调度机械,成本降了近一半。”承包50亩农田的农户郑贵兵说。这得益于该乡推进的土地规范化流转。目前,全乡20家专业合作社、40个家庭农场经营的连片耕地,已成为秸秆集中处置的核心区域。为提升农机作业效率,乡里实施“四个一”管理机制:建立一套农机台账、制定一套作业标准、组织一支技术队伍、完善一套调度系统。农忙时通过智慧平台统筹机械调配,秸秆打捆效率提升至每天1000亩,为换季种植争取到宝贵时间。这种专业处置模式,既降低了小农户秸秆处理成本,又为企业提供稳定原料,形成良性循环。
眼下,当地3000亩早玉米正有序收割,秸秆打捆、粉碎还田同步推进,离田利用率达63.6%。预计全年秸秆综合利用可减少碳排放800吨,带动农户增收12万元。从田间焚烧到“变废为宝”,秸秆的转变不仅让上半年小麦收割实现“零火点”,守护了乡村蓝天,更让清明河乡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