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媒体记者闵丽萍 通讯员邹宜曼 来源:孝感日报 字数:1331
|
|
|
|
|
|
|
|
|
|
全媒体记者闵丽萍通讯员邹宜曼 8月7日,云梦经济开发区的开特股份智能化车间内,精密设备高速运转,汽车热系统零部件正源源不断下线。这背后,是创始人郑海法27年的坚守:从武汉旧车间的手工小作坊,到拥有311项专利的上市公司,他以技术为刃、创新为帆,在汽车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赛道上,刻下了“中国智造”的印记。 1987年,从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郑海法,怀揣着对技术的热爱回到湖北,进入武汉市无线电元件厂成为一名技术员。刚入职不久,他就担纲NTC热敏电阻的研发重任。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该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武汉市科技成果三等奖。23岁的他因此被评为“青年科技新秀”,开始在电子行业初露锋芒。 1995年,敏锐察觉到电器产品市场趋势的郑海法,毅然选择辞职。1996年10月,郑海法取行业标杆“开达电脑”和“三特电子”中的“开”“特”二字,在省冶金科学研究所的旧车间里创办了湖北开特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 初创期的条件异常艰苦:没有压片机,就用60多元的千斤顶替代;没有办公桌椅,就去废品站“淘”旧家具;没有专用设备,就每天花100元租赁武汉大学的半导体切割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和团队用最简陋的设备,叩响了汽车传感器领域的大门。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7年,神龙汽车国产化率提升的风口来临。郑海法抓住机遇,带领团队研制出首款国产化蒸发器温度传感器,成功配套法雷奥公司,拿下A级供应商资质。这枚小小的传感器,成了开特的“通行证”——长安、夏利等厂商接踵而至,销售额从6万元飙升至600万元,开特生产的温度传感器跃居国内市场份额第一。 创业路上的温暖时刻,始终激励着郑海法前行。1997年的一个夏日,他的父亲顶着酷暑,提着自家新榨的菜油从云梦老家赶来,一句“农业支援工业,给你加油”让他热泪盈眶,也让这份乡情化作反哺动力:2001年起,他在云梦创办多家企业,吸纳300多人就业;2023年,总投资1.05亿元的传感器扩能项目启动,为家乡汽配产业升级添薪加柴。 2020年抗疫关键期,负压救护车急需核心零部件。郑海法逆行复工,亲自顶岗生产线,带领团队不计成本保障1万多套配件供应,为战“疫”一线注入“开特力量”。 如今的开特,已成长为近千人的上市公司。2023年9月登陆北交所,总市值从12.94亿元涨至22.38亿元,当年前三季度营收4.57亿元,同比增长30.51%。产品覆盖传感器、执行器等多领域,服务比亚迪、上汽等200多家客户,跻身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持续改进,永无止境”是开特的企业精神,也是郑海法的人生信条。面对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的趋势,他带领团队攻关“卡脖子”技术,推进智能工厂建设,产品向网联汽车、智能汽车领域延伸。“我们要成为全球汽车行业最优秀的零部件供应商。”两鬓微霜的他眼中仍闪烁着如初的坚定。 27年风雨兼程,郑海法用专注专业、创新进取诠释了企业家精神。从云梦农家学子到行业领军人物,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个人奋斗史,更是湖北民营企业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的生动注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