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余子威 通讯员 蔡斯琦
从返乡打造“铁打的襄阳”古城模型,到筹建漆器博物馆、创立“襄样”品牌,让千年漆艺“活”起来,李氏漆器髹饰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隗鹏,用二十年的匠心坚守,在襄阳的非遗传承与文化传播方面探索出一条“襄样之路”。
凭借在非遗传承与文化创作领域的卓越贡献,隗鹏于今年7月荣获“襄阳好人”称号。
雕塑模型还原古城墙风貌
2003年,大学毕业的隗鹏曾赴广东追寻职业梦想,但对故乡襄阳的眷恋始终在心头萦绕。2005年,怀着对襄阳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情感,他毅然返乡,开启了襄阳古城墙微缩全景模型的创作之路。
为还原古城墙风貌,隗鹏走遍襄阳大街小巷,实地考察记录城墙细节;翻阅海量的文献资料,多次登门请教文史专家。历经1800多个昼夜的打磨,他绘制了400余张手稿,制作了60多套模型,最终于2012年制作出铸铜版襄阳古城墙全景雕塑模型——“铁打的襄阳”。该模型制作精度高,城楼上最细的柱子直径仅0.03毫米,不仅生动地复刻了古城墙风貌,还在襄阳古城历史研究领域有了新的突破与发现。
“花这么多时间制作模型,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襄阳。”隗鹏说。
为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古城,隗鹏还为襄阳古城墙全景雕塑模型上的每个建筑制作说明。
此后,隗鹏深耕主题雕塑创作,先后完成湖北文理学院《卧龙出山》大型主题雕塑、襄阳唐城影视基地青龙寺主题雕塑,参与襄阳小北门古城博物馆文物仿制和复制工作,还创作了航天英雄聂海胜人物塑像……这些雕塑作品,不仅镌刻着襄阳的城市记忆,还成为展示襄阳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
在创新中守护非遗根脉
我国髹漆工艺历史悠久,就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已有7000多年历史。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隗鹏结识了李氏漆器髹饰技艺第五代传承人李庆山。凭借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他拜师学艺,成为李氏漆器髹饰技艺第六代传承人。
初学大漆时,隗鹏因材料的特殊性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但他没有退却。随着学习与实践的深入,他逐渐领悟到:漆器不仅是髹涂原料、工艺的载体,更承载着时代记忆与文化内涵,是工匠精神的具象化体现。
在不断实践中,隗鹏将雕塑翻制原理与传统漆艺相结合,独创出翻制阴模的脱胎技法;同时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在工艺与材质上不断创新,让大漆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能贴近现代生活。
凭借精湛的技艺,隗鹏的漆艺作品《新唐佛》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百鹤杯”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中斩获“百鹤新锐奖”。隗鹏在全国漆艺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中获三等奖,在“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成功入选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库,荣获“湖北省乡村工匠名师”称号。隗鹏创作的漆艺产品,不仅得到国内的专业认可,还打开国际市场,与俄罗斯等国家签订合作协议。
让漆艺融入年轻人生活
“襄阳作为楚文化发祥地,漆器工艺发展历史悠久,在唐代更是冠绝天下,有‘襄样’之称。作为李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我有义务将这份技艺传承下去,并传播开来。”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隗鹏萌生了自建漆器博物馆的念头。
经过不懈努力和精心准备,昔日的小江西会馆变身“襄阳传统漆器民间博物馆”,并于2023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该博物馆一经亮相,便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了大量年轻游客。
为将“流量”转化为“留量”,吸引年轻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隗鹏积极策划了“大漆单珠手环制作”“大漆戗金画制作”等漆艺手工体验课。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体验者可以尝试打磨、装饰等工序,感受传统工艺的精妙之处。当年,该博物馆入选湖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
为让漆艺走得更远,隗鹏还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设计了“襄样”大漆单珠手环、漆版画手工体验包。这些产品一经推出,迅速成为热销品。
2022年9月,隗鹏成功申请“襄样”作为企业商标,力争把襄阳漆艺打造成为行业标杆。
同时,为传扬漆器技艺,隗鹏奔波于全国多所高校,向大学生传授大漆制作技艺,满足年轻人沉浸式体验非遗独特文化魅力的需求,让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年轻血脉、融入现代生活。
“守护非遗不是守旧,而是让老技艺跟上新时代。”隗鹏表示,未来他将继续深耕漆艺传承与创新,让千年漆艺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彩,为地方文化发展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