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鄂西北,层峦叠翠,云雾缭绕。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间水畔,宛如一幅泼墨山水画。这座被誉为“中国十大幸福村庄”的尧治河村,静卧于保康、房县与神农架林区交界的群山之中。
然而,时光倒流37年,这里曾是“吃的救济粮,穿的烂衣裳”的深度贫困村。改变,始于一条从悬崖绝壁上凿出的路。
一条山路,凿开封闭与希望
9月29日下午,两辆满载着全国广电大V团队、湖北广电“金声奖”代表以及湖北省、市、县三级主播联盟及新闻媒体记者的大巴车,缓缓驶入尧治河村的盘山公路。此行,采访团将循着这条承载着村庄命运转折的公路,探寻其奋斗足迹,解读其精神密码。
车行山间,细雨如丝。尧治河村党委委员、湖北尧神生态旅游公司经理章治兰主动担任向导,将车窗外的风景化为时光隧道入口。“当年全是悬崖峭壁,没有机械,全靠钢钎、铁锤,党员带头,一锤一凿……”章治兰的话语将众人的思绪拉回1988年。正是这条用血汗在崖壁上“抠”出来的6公里简易公路,让村里的矿石得以出山,为村集体赚回3万元的“第一桶金”。
“这是全村凿出的一条‘希望通道’!”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新闻姐”望着窗外蜿蜒的山路轮廓,轻声感慨。路,不仅连通了山内外,更开启了尧治河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史诗。
一座大坝,凝聚骨气与智慧
大巴车行至创业园内的尧治河水库。雨雾中,28米高的大坝巍然矗立,“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八个红色大字格外夺目。
“挣到‘第一桶金’后,我们用于治洪、通电。”章治兰的讲述充满力量,“1996年,全村老少肩挑背扛建水库,可一场山洪把大家的心血冲得粉碎。面对打击,我们坚信洪水冲不垮尧治河人的骨气!”600余人奋战12个月,大坝终告建成。如今,村里拥有10座水电站,装机容量2.44万千瓦,年收入超8000万元。
“化害为利,将山洪变为绿色电能,这是敢拼敢干的勇气,更是生存发展的智慧!”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记者郭炫龙感叹。雨丝轻洒坝面,仿佛为这段坚韧不屈的往事无声致敬。
一所学校,托起未来与幸福
雨势渐停,采访团抵达尧治河村小学。4200平方米的校园,塑胶跑道、绿植、教学楼一应俱全,微机室、录播室等设施不逊于城市学校。
“学校是全寄宿制,总投资2000多万元。70多个孩子,吃、住、学费全免。”尧治河村小学校长高燕介绍,得益于尧治河村优越的教育条件和地处三县交界的区位,学校吸引了来自十堰、神农架的学生在此就读。
教室里,孩子们正埋头学习,神情专注。见此情景,湖北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首席主持人魏凌洁眼眶微热:“在深山里能有这样好的学习环境,孩子们能安安静静读书,太幸福了!”
这所由村集体资金建设的学校,是将生态发展红利转化为教育福祉、让幸福在下一代心中扎根的生动写照。
一方广场,守住勤廉与初心
返程途中,途经由废弃磷矿荒坡改建的勤廉广场。章治兰特意提及广场上寓意深刻的算盘造型:“时刻提醒大家‘算好人生七笔账’。”一个村庄将勤廉文化置于如此重要位置,让采访团成员深切感受到——富起来的尧治河,始终不忘守住发展的初心与底线。
那条最初的6公里崖壁路,如今已延伸为136公里的盘山公路网,如银色缎带缠绕山间。
天色向晚,雨丝渐密。此次探访虽未及走遍全村,但尧治河村的奋斗图谱已然清晰——这里的幸福,是党员带头“拼”出来的,是绿色发展“干”出来的,是守住乡愁“守”出来的。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尧治河村用37年的实践证明——守住生态底线、秉持为民初心、发扬奋斗精神,深山同样能蹚出乡村振兴的幸福路。
“昨天靠精神,今天靠发展,明天靠文化”。这三句话精准地概括了这个鄂西北山村从极度贫困到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和未来蓝图。尧治河村的故事仍在续写,等待着更多人前来,聆听、见证这份“拼出来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