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彭月娇 通讯员 何海军 叶君 石美琳
在荆山深处的南漳县肖堰镇,有一位被群众亲切称为“金牌调解员”的法律服务工作者。他二十九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情系百姓,恪守“情、理、法”三字真言,以专业素养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方法,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0多起,年均超过40起;尤其在近五年中,他成功破解了20多起疑难纠纷,成为当地群众信赖的“解忧人”。
他,就是南漳县肖堰镇法律服务所主任晏世武。
赴异地“请”来“证据”
破解征迁难题
今年4月,襄阳市重点交通工程“平宜高速”全面启动项目征迁,肖堰镇柏树岗村的“楂子山”是项目征迁途经地之一。但在征迁补偿过程中,村民张某与王某却因5亩多的林地权属产生了争议。
肖堰镇党委立即安排晏世武前往该村,限期化解纠纷。
晏世武迅速展开走访,查明纠纷源于33年前的集体山林划分到户的政策。1982年,村民张某分得的5亩多林地与邻居王某交界。2007年林改时,因张某全家在外打工,王某将张某的林地一并划入自己名下,并办理了林权证。直至今年4月,张某得知自家林地纳入征迁范围,回家领取补偿款时,才发现林地权属早已“易主”。
调解会上,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关键证据指向了33年前参与分山的原任队长、现已70多岁高龄的周永新。但周永新早年已随儿子迁至荆门市掇刀区居住。
为还原真相,晏世武驱车数百公里远赴荆门,找到周永新老人,耐心说明原委,恳请其回乡协助踏界确权。老人被他的诚意打动,欣然同意。
历时两天,晏世武与周永新带着村干部和当事人实地勘查,最终明确了双方林地边界和权属,促成调解协议达成。村民张某顺利拿到了应得的补偿款,重点项目工程也得以顺利推进。
数十次上门“磨”出“和解”
化解五年积怨
南漳县肖堰镇狮子口村村民张某与于某曾是邻居,因日常琐事长期不和。后来,张某不愿再与于某为邻,便购置同组房屋搬离原址。2019年,于某擅自扩建堰塘,影响了张某农田排水,致使两家积怨加深。
村“两委”多次调解无果,张某开始了长达五年的信访之路。
2020年,晏世武受镇党委指派,接手这起“棘手”纠纷。五年间,每逢夏秋农忙时节,他都要上门做工作,每年不少于十次。然而,无论他如何耐心劝说,张某始终不愿息访。
前年,为实质性解决问题,晏世武积极协调县、镇资规部门,督促于某掩埋堰塘,恢复基本农田,有效缓解了张某的对立情绪。
为彻底化解积怨,今年4月,晏世武转变思路,从两家社会关系入手,通过多方打听,联系到张某在外地居住的堂弟和于某的一位远房亲戚。他多次上门说明情况,请他们协助做通亲人思想工作。
在亲戚的撮合下,张某与于某终于在晏世武和村“两委”干部的见证下达成和解协议。两家关系恢复正常。
法理感召“理”出“亲情”
解决赡养难题
肖堰镇陈家榜村有一位80岁老人韩某,生有一子两女。
儿子病故,儿媳改嫁;大女儿外嫁县城,小女儿聋哑,招婿在家,家境十分困难。
2023年,老人中风偏瘫后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在村“两委”调解下,暂时由小女儿照顾老人,但其女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长期服药,无力独自承担赡养责任。
今年5月,村“两委”将这一难题交到晏世武手中。
经过走访,他全面掌握了子女家庭状况:大女儿在县城购买高层住房,有心接母亲同住,但因老人出行不便犹豫不决;小女儿一家享受低保,居住政府安置房,缺乏赡养能力;儿媳虽无法定赡养义务,但态度诚恳,愿尽心意。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晏世武理清调解思路,逐一上门沟通,既讲法理,更诉亲情。他组织召开家庭会议,明确各方责任:大女儿在县城租房安置老人,负责日常起居和护理;小女儿每月从儿子收入中支付500元生活费;儿媳自愿承担老人百年后的安葬事宜。
在镇、村干部见证下,子女三方共同签订赡养协议。老人的晚年生活终于有了保障,亲情在法理的框架下重新凝聚。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要用心用情,就没有解不开的结。”二十九年来,晏世武行走在山间村落,默默耕耘在调解一线,用专业与真诚守护一方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