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高新区处处涌动着“五个高地”建设热潮。
自今年5月市委主要领导率领市“四大家”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到高新区现场办公、明确建设“五个高地”发展定位以来,高新区以“五个高地”建设为目标,发起项目建设、平安稳定、处置闲置厂房与土地“三大攻坚战”,实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闲置土地和存量厂房处置、工业技改提能项目、重点信访事项党工委管委会班子成员包保“四项工作包保机制”,开展比立项争资拼实效、比招商引资拼质量、比项目建设拼速度、比营商环境拼服务、比和谐稳定拼作风“五比五拼”结对竞赛活动,扬正气、改习惯、重实绩,提振精气神,营造强大发展气场。
截至目前,高新区50余个亿元以上项目顺利开工建设,盘活综保区闲置厂房近12万平方米,为推进“两资三能”工程、加快推动“五个高地”建设夯实了基础。
借势登“高”满目“新”。“‘五个高地’建设的发展定位,为高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新区将抢抓全市上下工作向高新区聚焦、资源向高新区倾斜、项目向高新区集中、感情向高新区投入的历史机遇期,整体提升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大突破。”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构建“1+2+N”产业体系 立起发展“四梁八柱”
东风奕派科技襄阳工厂每2分钟下线一辆新车,“襄阳智造”纳米01与全球主要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实现同频共振。东风奕派科技襄阳工厂负责人介绍,今年1月至8月,纳米01产量达到38100辆(其中出口12150辆),同比增长78%,畅销4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东风新能源乘用车整车项目(东风奕派科技襄阳工厂)落户高新区,填补了襄阳新能源乘用车整车空白,让高新区“1+2+N”现代化产业体系的“1”立得更稳。
汽车产业是高新区的支柱产业。2024年,高新区汽车产业产值过千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量达到7.9万辆,同比增长126.7%。此外,近50台L4级智慧环卫车、末端无人配送车上路,实现商业化运营。
“2”字领域也不遑多让,高新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6月20日,骆驼股份襄阳管理中心入驻新能源低碳产业园。作为国内汽车低压电池行业龙头、排名全球行业前五的企业,骆驼股份开启了发展新篇章。
走进骆驼股份新能源低碳产业园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厂房宽敞明亮,机械手上下翻飞。“这是骆驼股份转型升级的重要里程碑。”骆驼股份副总裁孙光忠介绍,骆驼股份襄阳管理中心是公司以高技术含量、高智能制造、高环境保护标准建设的智能化绿色智造中心,主要生产12V、24V、48V低压系列启停与备用电源,攻克了锂电池低温脉冲高倍率放电难题,解决了低温型电池高温耐受性差问题。低压锂电池业务的蓬勃发展,将为再造一个“骆驼”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高新区在新能源领域已形成链条完整、协同紧密的产业集群,其中襄阳弗迪电池有限公司(简称弗迪电池)的刀片电池技术将热失控风险降至行业最低;骆驼集团依托铅酸电池技术积累,形成覆盖生产、检测、回收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达安汽车检测中心作为国家燃料电池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具备从电芯、模组到电池包的全项检测能力;惠强新材与回天新材以关键材料技术创新,守护电池生命线,建立起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体系,构筑起安全可控、绿色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屏障。
9月3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位于高新区的航天42所、江山重工、航宇救生、博亚精工等数家企业的技术和产品闪耀亮相。
航宇救生电子控制技术研发部史洪亮说,身为一名航空人,看着自己参与打造的装备接受检阅,仿佛看到了无数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图纸上的线条被反复勾勒,试验场上的汗水浸透工装,那些推倒重来的挫败与咬牙坚持的执着,此刻都化作了最耀眼的勋章。
一件件“襄阳造”闪耀九三阅兵现场,是襄阳高端制造实力的见证。与此同时,高新区大力培育整机企业、加强产业引导配套、强化科创要素供给,助力低空经济“乘风起飞”。
今年4月,星航航空与中国地震局武汉地球观测研究所、中国船舶集团第七〇七研究所在襄阳签署无人机重力测量领域合作协议。“襄阳造”无人机将助力我国低空重力测量技术发展开启新篇章。
“高新区加快布局低空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丰富了‘1+2+N’产业体系,为高新区打造新的产业‘名片’提供了可能。”联航动力总经理杨承章说。
集聚创新发展要素 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9月20日,记者在襄阳轻型商用车智能制造和绿色工厂升级项目智能制造总装车间看到,国内首创的轻型商用车AGV(搬运机器人)柔性总装线在智能调度下有序运转,120台重载AGV在3万平方米的车间内穿梭,“带领”车辆有序完成总装作业。
东风汽车股份襄阳工厂智能制造中心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技术融入产品、供应、服务全链条,实现东风轻卡制造阵地一线三地(襄阳、武汉、十堰)一体化集中运营,全新的物流运行方案使得总装车间库存周转率下降50%,物料上线自动化率达到97%,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东风汽车股份铸造新厂生产车间,工作人员按下总控制台按钮,一炉铁水倾泻而出,进入铸造件静压造型全自动化生产环节。东风汽车股份铸造新厂的投产,标志着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新一代绿色智能铸造工厂正式启用。
东风绿色智能铸造工厂项目只是东风襄阳基地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其下游企业——东风康明斯重马力工厂正在建设全域“黑灯工厂”。
2023年5月投产的东风康明斯重马力工厂目前已实现7种发动机混流生产,成为全球康明斯发动机制造柔性化程度最高的工厂。东风康明斯工程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重马力工厂可实现90%区域“黑灯”,未来将建成全域“黑灯工厂”。2024年,东风康明斯总产值达到105亿元,发动机销量达19.5万台,同比增长2.1%;自动变速箱销量达1.48万台,同比增长34.8%。
近年来,高新区根据本地产业基础,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建设产业高地,人才是关键。高新区始终坚持“人才强区”战略,去年以来,推出“1+12”车城人才政策,全面建强人才队伍,柔性引进院士15人,引进和培育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19人,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万余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8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加快形成。
同时,高新区坚持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依托重点骨干企业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目前,高新区已打造市级以上科研平台266家,其中国家级34家、省级139家。2024年,航天42所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德普电气、金鹰重工参与完成的两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超卓航科公司增材制造项目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
今年上半年,在各级各类平台的助力下,高新区企业科技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开展科学技术研发、核心技术攻关的企业数量大幅增长,17个项目入选省科学技术奖受理项目,数量是上一年的1.5倍;推荐申报省级以上重点项目36个,同比增长50%;21家企业与14家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签订技术开发合同7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625项,金额68.66亿元,超额完成上半年目标。
聚力“两资三能”工程 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在高新区民城路北端,楚云机电智能配电装备产业项目两栋科研大楼已经封顶,两栋厂房的钢结构安装作业正在进行中。这个5月20日开工的项目,正全力冲刺年底竣工投产。一墙之隔的宝辰机电航空配件生产基地项目地基已经完工,地面建设一天一个样子……高新区项目工地呈现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的火热场面,发展潜能持续释放。
“有了项目就有了一切,没有项目一切都没有。”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高新区将用好“五化”管理平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抓好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管控,认真落实签约未落地项目包保工作机制,促进项目建设能快则快,加快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达效。
日前,高新区印发了《高新区2025年在建及拟落地项目包保清单》,将80个总投资850.16亿元的项目纳入包保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并结合高新区“五比五拼”结对竞赛活动要求,压实各单位包保责任,做到提前督、全程盯、快响应,打造全方位、全链条、无缝式的项目建设闭环服务体系。今年4月以来,高新区组织召开项目推进会、协调会、现场会7次,协调解决项目开工难题50余个,推动志达海成、楚云机电等42个重点项目开工,总投资136.51亿元。
5月13日,弗迪电池南门外机场北侧路交付使用。弗迪电池总裁办行政一部政府事务主任朱志民告诉记者,2025年,公司生产任务较2024年大幅增加,进出物流车辆平均每天达800辆,较2024年增加60%以上。原来物流车辆需绕行机场路经深圳大道进出园区,时常发生拥堵现象,影响通行。如今,在南门外机场北侧路的助力下,企业生产进入“快车道”。
上半年,弗迪电池、东风纳米、骆驼新能源等10家重点企业通过达产释能,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21.7亿元,同比增长24.2%。
“头号工程”走在前,做大有效投资“蓄水池”。上半年,高新区新签约项目64个,签约项目合同投资额321.7亿元。其中,签约50亿元以上项目3个,10亿元至50亿元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12个,1亿元以上项目56个;入库项目58个,投资额102.67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4.9%,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记者从高新区获悉,上半年,该区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三能”工作成效显著:达产释能方面,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产值861.4亿元;技改提能方面,技改投资完成38.9亿元,同比增长121.9%,为15家省级数字化转型试点改造企业发放补贴资金101.29万元,为20家国家级试点改造企业发放补贴资金174.78万元;强链聚能方面,新建工业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9亿元,7家工业企业实现“进规”。
“时间非常宝贵,高新区将持续聚焦‘两资三能’工程,推动企业达产释能、技改提能、强链聚能,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以务实作风和强有力举措,全力冲刺四季度、决胜‘全年红’。”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表示。
发挥“四区”叠加优势 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
8月31日上午,“襄阳—厦门—东南亚”国际铁海联运专列在刘岗铁路货场首发。该专列满载66个标准集装箱货物,经铁路直达厦门港。随后,这些货物换乘海轮扬帆起航,出口到东南亚国家。
在打通物流通道的同时,高新区用好“招商引贸”“内贸孵化”“贸易回流”三张清单,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引导外贸优品转内销、传统内销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引进外向型企业和项目。
“我们的刀片电池年出口额达12.31亿元,成为新能源电池出口领域的佼佼者。”弗迪电池总裁办行政一部政府事务主任朱志民表示,依托“汽车产业带+跨境电商”模式,企业正通过襄阳汽车及零部件跨境电商国际独立站拓展东南亚市场。
去年11月,东风德纳车桥有限公司与越南金龙汽车顺化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明确,将在越南顺化建立年产8万根车桥装配生产线和齿轮加工生产线。同时,围绕技术支持、人员培训、零部件供应、运营管理、市场开拓等,开展全方位合作。
从产品卖全球到制造全球化,高新区制造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截至2024年年底,高新区企业在海外的总体投资规模达到4100多万美元,一批重点企业海外基地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东风汽车股份轻卡摩洛哥KD工厂实现产品批量下线,与奔驰、ISUZU等品牌共线生产;达安中心海外测试基地在瑞典揭牌,为东风猛士等国产汽车海外测试提供技术支撑;新火炬泰国工厂高端轮毂轴承生产线实现量产交付,进一步融入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链……
“从产品输出到技术服务输出,是高新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新区党工委委员,国际经济合作管理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马晓萍介绍,近年来,高新区通过提升涉外服务质效,支持、引导、服务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带动本地配套企业一起构建内外联动、辐射全球的开放型产业体系,助推高新区外贸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高新区按照聚优势、强平台、拓市场、优服务的工作思路,紧盯目标,推动外贸突破性发展。依托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贸易投资提质增效示范基地和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汽车零部件)两大国家级外贸平台打造的襄阳汽车及零部件国际独立站通过验收正式上线,腾龙汽车、银河纺织等襄阳外贸企业示范性入驻。
同时,通过整合外贸综合服务、货运代理、会展服务、财智联盟、出口信用保险、襄菌网等平台功能搭建的高新区“一站式”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将为外贸企业提供贸易报关、仓储物流、场站作业、业务咨询、申报结算等跨境贸易闭环服务,打造外贸服务“高新样板”。
“外贸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枢纽。”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高新区正统筹调度各方积极因素,为外贸增长注入强劲动能,强化金融支撑,加快推动“创汇贷”等本土金融产品落地;推动9610、9810跨境电商业务模式在襄阳综保区落地,支持襄阳自贸片区跨境电商产业园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打造跨境电商“生态圈”;发挥襄阳综保区市级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出台市级支持政策,实现襄阳综保区与襄阳各县(市、区)联动发展。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民生福祉日益增强
8月29日,高新区刘集街道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开工。项目总投资6.12亿元,总面积6.8万亩,包括农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农村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产业导入与配套设施建设四大工程,惠及9个村(社区)的2.35万名村(居)民。
刘集街道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是高新区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四项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高新区秉承把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的民生情怀,围绕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美丽路网建设目标,高质量谋划51个项目,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四项行动”,倾力描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让群众享受更多实惠。
当天下午,天气转凉,高新区黄庄社区家庭欣乐园农场的小龙虾迎来大丰收。农场主周亮告诉记者:“农场养殖的小龙虾个头大,市场上供不应求。多的时候,一天能捕捞400多斤。”
家庭欣乐园农场附近的中铁十一局有机多多农创园已投入使用,湖北煌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现代化玻璃温室蔬菜种植项目预计11月投入使用……黄庄社区打造的实力产业不容小觑。
抢抓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契机,高新区大力实施党组织书记领办“一村(社区)一项目”,推动产业项目落地。2024年,高新区积极争取各级政策资金4000余万元,保障30余个村级产业项目落地。
“高新区米庄镇青年城北面星光路维修进展缓慢,长达27个月未完工,钢筋裸露,路面不平整,影响市民通行和附近店铺营业。”5月30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黄克立的信访接待日,市民徐先生来访,提出诉求。
黄克立了解情况后,协调敦促施工方尽快施工。6月15日,维修道路完成沥青铺设;7月4日,完工通车。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今年以来,高新区进一步完善12345热线等群众诉求反映渠道,规范职责事项清单,构建分级分类办理体系,确保诉求精准“转”、承接单位高效“办”。同时,完善数字机器人智能派单审核功能,做好风险预警,全面提升热线服务效能。截至目前,高新区共受理工单37371件,按时办结率达100%,一大批民生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幼有所育、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是民生关切。近年来,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持续加大投入,推动社会事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蜕变,部分工作成效位居全市前列。
在“幼有所育”上,高新区推动幼儿园民转普32家,建成公办园26所,普惠园幼儿占比达84%,较2019年的35%提升49个百分点;在“学有所教”上,累计投入15.8亿元,新建高新一中、高新四中、邓城小学等8所学校,改扩建市四十二中西校区、高新二中、刘集小学等4所学校,累计新增学位2万个;在“老有所养”上,建成老年幸福食堂6个,配备养老床位562张、护理型床位332张,机构护理床位占比达59%,超出市定标准3个百分点;在“弱有所扶”上,在全市率先推行城乡低保一体化,建立多层分类救助体系,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在“病有所医”上,争取市一医院高新院区、襄阳市儿童医院驻区建设,支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提档升级,建成七里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策划:陈柱 杨柳
文字:全媒体记者 杨柳 黎贵波 毛祥 通讯员 何乐 李群伟 陈建 张梦帆 梅秀 车珺琦 李陶然 蔡晓宇
图片:全媒体记者 王虎 李旭晖 乔森垚 通讯员 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