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晗
秋分即将至,昨夜有细雨,清晨进隆中,顿感微微凉意。过石牌坊直行,隆中的荷花池显出一种别样韵味。池水依旧清澈,却已不再如夏日般热烈奔放,而是带着几分含蓄与内敛。荷叶的边缘开始微微泛黄,像是被时光轻轻吻过的痕迹。
池中的荷花大多已经凋谢结出莲蓬,只剩下零星几朵迟开的花苞,在微凉的秋风中轻轻摇曳。它们的花瓣不如盛夏时那般饱满艳丽,却多了一份清雅与从容。残荷倒映在水中,被微风搅碎,又慢慢复原,演绎着时光的流逝与轮回。偶尔有一两片花瓣随风飘落,在水面上划出浅浅的涟漪,像是给这个季节写下的最后几行诗句。
淡淡的荷香,混合着泥土和青草的气息,这是秋天特有的味道,既清新又带着几分惆怅。诸葛亮曾在这里躬耕苦读,荷花的清香或许曾浸润过他的衣袖。如今池畔的石阶依旧,却不见当年那个羽扇纶巾的身影。池边的亭阁里偶尔会有老人静坐,他们望着这一池秋水,眼神中流露出对往事的追忆。年轻人匆匆走过,很少驻足,唯有几只麻雀在残荷间跳跃觅食,为这静谧的画面增添几分生气。
隆中的荷花池就这样静静地度过它的秋天,不悲不喜、不急不躁。残荷虽已不复盛夏的繁华,却以另一种姿态展现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池中残荷低垂,枯黄的叶片在风中轻轻摇曳,池水倒映着天光云影,也倒映着千年的沧桑。残荷与秋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凄美的画卷,让人不禁想起那句“出淤泥而不染”的千古绝唱。这池秋水见证了太多故事,却始终保持着沉默。就像那位智慧的化身,虽已远去,但他的精神却如同这池中的荷花,永远留存在人们心间。
残荷虽败,风骨犹存;秋水虽寒,清澈依旧。在这初秋时节,古隆中的荷花池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关于坚守与超脱的永恒主题。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唯有这一池秋水,依旧静静地守候着。
与之相邻,是一片智慧的稻田,它静静地躺在山脚下,像一块碧绿的翡翠镶嵌在大地的怀抱中。相传当年诸葛亮就是在这片土地上,一边耕种,一边思考天下大势。稻穗低垂的姿态,恰似智者谦逊的品格;稻秆挺拔的身姿,又似他坚韧不拔的精神。
躬耕田见证了这位智者最朴实的岁月。他在这里挥汗如雨,将荒芜的土地开垦成良田。诸葛亮隐居隆中,与弟弟诸葛均相依为命,在这片远离尘嚣的山野间,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当晨光熹微,他便披衣而起,手持锄头走向田间;暮色四合时,又踏着晚霞归来。简陋的草庐里,一盏油灯常伴他夜读至更深。
躬耕田中有一座古朴的亭阁。单檐庑殿顶的造型庄重典雅,与周围苍翠的松竹相映成趣。亭上“田园淡泊”的匾额,道出了诸葛亮当年淡泊明志的心境;“躬耕陇亩”的石碑,则镌刻着这位智者最质朴的生活写照。
松树苍劲挺拔,竹枝纤细柔韧,和谐共生,风吹过时,松针与竹叶交织出沙沙的乐章,诉说着当年故事。这片土地,永远铭记着那个躬耕陇亩、心怀天下的身影。田间劳作之余,诸葛亮常独坐山巅、远眺群山,又或放声高歌《梁父吟》。那清瘦的身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与这片山水融为一体,仿佛就是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精灵。
岁月流转,竹林枯荣。当年那个胸怀天下的年轻人早已化作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星辰,但他留下的智慧之光,依然在这片山水间闪烁。抱膝亭见证了这一切,它沉默地守护着那段传奇,让后来者能够在这里感受先贤的气息。似乎诸葛亮的无限感慨在空谷回响:人生也有荣枯盛衰,当如松柏般经霜不凋,如翠竹般虚心有节。
松篁依旧交翠,山风依然清凉,走进这片渐黄的竹林,或然还能感受到那份超然物外的宁静,又或然还能听到诸葛亮抚琴吟唱的余音、看到他挥毫泼墨的身影。只是那个抱膝沉思的身影,已经化作永恒的传说,在这方天地间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