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绿水青山的回响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03 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周国云 魏遵明 通讯员 吕泳和

初秋时节,站在保康县尧治河村梨花山上极目远眺,满山苍翠,云雾缭绕,一栋栋特色民居掩映在绿树丛中,仿佛一幅水墨丹青。谁能想到,这个如诗如画般的家园,曾是炮声轰鸣、粉尘漫天的矿区?

连日来,记者在走访后发现,驱动这场深刻变革的,正是尧治河人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与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深度融合,产生的推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

融合:“三大精神”在尧治河的“化学反应”

8月下旬,湖北广播电视台“弘扬‘三大精神’经典诵读”进乡村活动组慕名来到尧治河村考察选点。

在村里,他们进矿洞、访农家、看场馆,每一个人都深感震惊并深切感到,尧治河村践行“两山”理念、建设中国山区幸福村的实践,不是简单的发展模式转型,而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淬炼与融合创新。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在这里已经与尧治河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发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并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坚守信念、勇当先锋”,是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精神内核所在。它在尧治河村则体现为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坚定实践。

2005年,当“两山”理念刚刚提出时,尧治河村“两委”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尧治河转型发展的根本遵循。当时,磷矿开采仍是全村的主要收入来源,60多个矿点年产值达数亿元。关停采矿点就意味着收入大减,村民代表质疑声四起:“难道要我们继续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村党委“一班人”以铁一般的信念作出回应:“我们现在是吃的祖宗饭,断的子孙路!只有绿水青山才是取之不尽的金山银山!”随后,党员干部分兵把口,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累计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矿点50余个。

这一壮士断腕的抉择,正是“坚守信念、勇当先锋”的生动诠释——忠诚践行“两山”理念,坚守绿色发展信念不动摇。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精髓,如今在尧治河也化作了生态修复的集体行动。

面对采矿留下的千疮百孔,尧治河人以建设国家级绿色矿山为抓手,累计投入5亿多元开展生态修复。村民自发组成“植树队”“护林队”,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河道及水土治理。特别是2012年“生态大会战”期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戴家湾和老屋沟废弃矿山上植树、种花,一个月栽种苗木10万余株。

这种全民参与、攻坚克难的场景,宛如抗洪抢险的“生态版”,彰显了干部群众为保护家园而战的强大凝聚力。

同样,抗疫精神中的“尊重科学、命运与共”,在尧治河也已经成为转型发展的方法论。

针对产业转型的复杂情况,尧治河人没有盲目蛮干,而是始终坚持走集体经济之路,并在上马转型项目前请来专家团队科学规划,精准选择旅游、食用菌、洞藏酒等绿色产业;针对不同矿洞特点,将其精准改造为“三界洞天”景区、食用菌基地、白酒洞藏基地等不同产业项目;针对村民家庭的不同情况,精准安排就业岗位……

这种尊重科学的精准施策,使尧治河的转型之路避免了大的震荡,实现了平稳过渡、高质量发展。

引领: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蝶变路径

在“三大精神”引领下,尧治河人探索出了一条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独特实践路径,成为“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和乡村振兴的创新样本。

——生态修复+“三区融合”。围绕矿山复绿和环境治理,尧治河创新实施“山区变景区、矿区变景区、居民区变景区”的“三区融合”模式,将生态修复与价值创造有机结合。

老屋沟曾是露天采矿重灾区,如今变成了集森林民宿、美食夜游、运动康养、高山花海、观景平台于一体的生态文化度假区;废弃矿洞被改造为“三界洞天”奇幻景区,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村民居住区统一规划建设,白墙青瓦的荆楚民居依山就势,成为景区的一部分。

这种全域景区化的模式,使生态价值直接转化为旅游经济价值。2024年,尧治河村实现旅游等第三产业综合收入近4亿元。

——文化赋能+“一村十馆”。村党委在践行“两山”理念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需要文化赋能才有灵魂。

近10年间,村里分批投入巨资建成了中国磷矿博物馆、尧文化展示馆、“复兴之路”党史体验馆、创业馆等“一村十馆”。这些场馆不仅是文化展示窗口,更是艰苦奋斗和生态文明教育阵地:磷矿博物馆真实留下了生态破坏的教训,村史馆记录了艰苦奋斗、绿色转型的历程,农耕馆传导生态智慧和勤俭持家的美德习惯……

同时,村党委持续推进“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建一个书房、挂一幅中堂画、立一幅家风家训牌等),将奋斗精神、环保理念、节约意识融入生活日常。文化赋能使尧治河的绿色发展有了更深厚的底蕴。

——产业创新+“点绿成金”。20年来,尧治河人一直在坚持寻找和创新生态价值的实现形式,努力让“点绿成金”成为现实。

利用矿洞恒温恒湿环境,发展食用菌产业,2024年产能达150万棒,销售收入突破8000万元;利用部分矿洞打造洞藏酒基地,提升产品附加值;丰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让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成为景区建设的独特资源;建成4个高山网球场,举办网球赛、马拉松、山地越野赛等体育赛事,推动“旅游+体育+康养+研学”深度融合……

2024年,尧治河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传承:把“尧治河实践”转化为“全国示范”

在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的探索中,尧治河村党委深入学习和弘扬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并将“三大精神”内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不仅回应了山区脱贫的时代命题,也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鲜活样本。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一系列荣誉和光环的背后,是尧治河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三界洞天”矿洞旅游成为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范;“一村十馆”模式被多地学习借鉴;“旅游+体育”(网球、马拉松等)开创了体旅康养融合新路径。

“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已成为全国文旅融合的示范样板。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察团络绎不绝,尧治河探索的成功经验正在不断从荆山深处走向大江南北。

2019年,尧治河村被授予全国第三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这是湖北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村庄。同时,也是继文旅产业之后,生态文明建设的“尧治河经验”获得国家认可。

不仅如此,尧治河村还蝉联六届“全国文明村”殊荣,其在乡村治理方面的创新,同样具有全国示范意义。

村党委多年坚持的“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机制,确保重大事项公开透明;《村民自治条例》融入生态保护、勤俭节约等内容,实现依法治理与村民自治结合;“十个一”文化入户工程创新精神文明建设方式;“三福”公司、福利院、免费寄宿制学校等普惠共享,实现共同富裕……

尧治河还先后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其乡村治理经验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最为可贵的是,尧治河没有满足于一时之变、一村之变,而是将实践中孕育的精神财富和经验做法不断传承推广,辐射带动周边共同发展,致力于从“一花独放”到“百花满园”。

通过产业联动、经验输出、基础设施共享,带动周边涉及襄阳、十堰、神农架所辖6个乡镇16个村共同发展;村里学校、福利院免费对外村开放,共享发展成果;打造“复兴之路”党史体验教学课堂,丰富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面向全国开展教育培训,每年接待学员超过5万人次……

村党委书记孙开林常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真的富。”这种先富带后富的精神,正是“三大精神”在尧治河的生动体现。

日前,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绿见荆门》采访组专门到尧治河进行了深入采访。资深媒体人江修权感慨道:“尧治河的经验告诉我们,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发展,精神的引领、生态的修复、文化的传承,一个都不能少。”

的确,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更需要精神引领和文化赋能。尧治河村将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融入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实践,用“两山”理念引领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尧治河人以不懈的实践与探索,书写了一部从“极贫”到“富裕”的奋斗史诗。其成功经验和它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已成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征程中,一个可学可鉴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