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贤 特约记者 刘俊 通讯员 陈月林
305省道如一条流光溢彩的丝带,将襄阳市区与南漳县城紧密相连。沿线道路整洁,驿站便利,是“南漳东大门”的亮丽名片。
9月23日,南漳县九集镇丁兰社区居民胡东升站在家门口自豪地说:“路宽了,环境好了,住得特别有面子!”他身后的村庄,宽阔的水泥路蜿蜒入村,民居错落有致,自来水与污水处理系统全覆盖。
近年来,南漳县探索以“环境美、生活美、产业美”“三美”乡村建设为路径,扎实推进“功能镇区、和美乡村、实力产业、美丽路网”四项行动,集中力量打造305省道精品线路,同步开展李庙镇闫胡线路域环境综合整治,示范带动各个镇、村全域提升,全面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如今的南漳乡村,“硬件”“软件”同步升级,农村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环境美——
携手共筑美好家园
清晨,薄雾未散,南漳县九集镇彭家营村的文化广场已响起动感的音乐。村民们聚在一起跳健身操、打太极,甚至还有几位老人正挥鞭打着陀螺,笑声不断。
“现在村里真是大变样!”村民习义全笑着说,“路刷黑了,路灯亮了,广场建起来了,停车场还装了充电桩,一点儿不比城里差!”
近年来,该村整合资金1100万元,系统推进道路黑化、路灯安装、旱厕改造,更难得的是,村民自发捐地投劳,共同打造出3000多平方米的公共绿地。
改变的,不止彭家营。李庙镇凭借天池山、古山寨等优质资源,大力发展“茶旅融合”,沿275省道布局药材种植、葡萄采摘,培育农家乐50多家。周末来自周边地区的游客络绎不绝,露营、采摘、登山,热闹非凡。
“以前想发展,心里没底。”刘坪村党支部副书记钟少坦言,通过整合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该村新建休息驿站2处、文化广场3个,拓宽道路10公里,安装路灯50盏,“咱们村,也要当‘网红’!”
经过综合整治,村庄的颜值美出了新高度,村民过上了“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生活。如今走进刘坪村,村舍青瓦白墙错落有致,红花绿树相映成趣。“住在这样的‘漂亮村’里,真是越来越幸福了。”村民张老汉笑着说。
南漳县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清脏、治乱、修路、植树连片推进。截至目前,已改造农村户厕966座,提档公路7公里,治理污水村组15个,升级文化广场5个,开展文化惠民与公益电影下乡超1900场。乡村,正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
生活美——
乡村劲吹善治新风
秋雨初歇,九集镇九仙观村村干部王芳和村民肖学章站在新修的小桥边聊起了天。
“肖叔,这新桥您还满意吧?”
“满意!心里踏实多了!”肖学章笑着回答,“真要谢谢你们,还有村里的‘法治诊所’!”
原来,此前因桥旧渠窄,曾发生过外村人骑车跌落受伤索赔的纠纷。如今,九集镇建立“法治诊所”,由村干部和律师定期“坐诊”,提供咨询、调解、普法服务,并争取资金10万余元修建新桥,彻底解决了出行和安全问题。
像这样的基层法治服务点,已经在南漳县、镇、村实现全覆盖,326名专职调解员常年奔走一线,网格员、驻村律师、心理咨询师也纷纷加入,织成了一张扎实的调解网络。
在南漳,调解不只是干部的事,更是大家的事。很多村组建起“老党员调解队”“热心村民工作队”,用乡音乡情化解邻里矛盾。
薛坪镇推行“一约四会”,将情、理、法融入调解全过程。曾家坪村一对兄弟因土地纠纷三年互不来往,调解专班通过“画亲情树、讲老故事”等方式,让二人重温旧情,最终握手言和。三年来,该镇成功化解此类矛盾30余件。
清河管理区黄莲树社区通过“居民立约、四会议事、文明积分”等方式,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热情。
长坪镇长坪社区则整合多部门和社会组织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设立“爱心食堂”“童伴之家”,从“易迁安置点”蜕变为“幸福新社区”。
通过健全“网格员日常排查、村级每周研判、镇级每月调度”工作机制,南漳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2700余件,化解成功率96.6%。
产业美——
发挥优势壮大产业
村子美了,生活美了,产业也随之壮大。
在巡检镇,4.3万亩桑园成为9000多户桑农的“绿色银行”,“家家养蚕、户户种桑”的传统正焕发新生机。
“今年养了5张蚕纸,蚕茧直接由东漳公司收购,销路稳得很!明年打算再扩大些规模。”巡检镇金镶坪村杨宗媛的脸上溢满了笑容。
走进湖北东漳实业产业园,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地选茧、缫丝、复摇,一丝不苟。“我们今年已收购了价值420万元的蚕茧。”公司副总经理肖学文介绍,“不止做蚕丝被、丝巾等,我们还陆续开发出桑叶茶、桑果酒等一系列产品,并成功打造了楚桑丝博园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一粒茧,一根丝,串起了一条完整的富民产业链。
产业,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根基。南漳县坚持因村施策,着力推动“镇镇有产业、村村能造血”,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活力迸发的发展新路。
肖堰镇观音堂村大打“红心猕猴桃”特色牌。“年产量超15吨,销售收入50多万元,带动20多户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该村党支部书记杜仁强说,村里还规模种植野菊花、金丝皇菊,配套建设加工中心,形成种、加、销一体化链条。2024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5万元。
在九集镇彭家营村的尚军家庭农场,前来采摘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年光葡萄就卖了120万元!”负责人笑着说。彭家营村党支部书记胡明喜介绍:“我们村大力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破10万元,人均年收入提高到2.6万元。”
东巩镇建立产业链党委机制,用强链、延链的发展模式,将吊瓜种植产业打造成全镇效益明显、发展后劲充足的特色名片。
这些特色产业,正依托305省道、251省道等“美丽路网”走出南漳、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带动沿线村民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据悉,南漳计划用3至5年时间,全域打造“畅安舒美洁”的高品质路网,进一步为乡村振兴“舒筋活络”。
千村千面,各美其美;一业带动,百业兴旺。南漳,正用扎实行动铺就一条景美、人和、业兴的和美乡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