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从“行政窗口”到“邻里客厅”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04 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孙修廷 毕学谦 通讯员 李小亭

近日,走进改造后的枣阳市南城街道沙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宽敞明亮、功能复合的空间让人眼前一亮:共享客厅里茶香袅袅,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下象棋;亲子游乐区内,孩子们正在欢快玩耍。谁能想到,这里以前是以办事柜台为主体的行政服务大厅。

“现在这里成了我们第二个家。”正在陪孙女玩游戏的居民张阿姨笑着说,“以前来办事,隔着柜台总觉得有点儿距离。现在一推门,就像走进自家客厅,心里很温暖。”

今年,沙店社区积极响应省委社会工作部关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的号召,围绕“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原则,拆除传统柜台与隔断墙,重构空间布局,整合服务功能,将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集政务服务、休闲交流、文化体验于一体的“邻里客厅”。

空间重构:

从“隔着柜台”到“肩并肩”

改造前,沙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里是一排长长的办事柜台,居民前来办理业务往往“事毕即走”,很少停留。

“以前来办社保年审,签个字、按个手印,一分钟都不多待。”社区居民刘大爷坦言,“总感觉那是‘办事的地方’,不是‘说话的地方’。”

如今,柜台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开放式服务工位和宽敞明亮的共享客厅。沙发、圆桌、绿植、书架、免费茶饮角、亲子游乐区一应俱全,居民可以随时坐下来歇脚、聊天、看书,甚至只是发发呆。

“我们撤掉的是物理隔断,消除的是心理距离。”沙店社区党委书记孙康说,“现在工作人员和居民坐在一起交流,真正实现了‘肩并肩’办事。”

据统计,自改造完成以来,社区居民日均到访量同比增长超过60%,以往较难推动的垃圾分类、停车管理等事项,也因居民参与度提高而顺利落实。

功能整合:

“3+3+N”体系满足全龄居民需求

作为一个涵盖安置小区、老旧院落和新建商品房的复合型社区,沙店社区居民结构多元,需求多样。

在亲民化改造中,社区没有简单追求“颜值提升”,而是紧扣“一老一小一青”三大重点群体,构建“3+3+N”服务体系,即三项基础服务(政务办理、议事协商、党群活动)、三类人群服务(为老、为小、为青年),以及N项特色服务。

在这里,老年人可以上书法课、参加健康讲座,孩子们放学后可以写作业、读绘本,年轻人可以使用共享办公区开展项目讨论、参与创业培训。

此外,社区还推出“共享工具柜”“公益理发日”等微服务,真正实现“进门不用愁,所需皆可有”。

李女士是社区亲子阅读区的常客。“每天接儿子放学后,我就带他来这里看半小时书再回家。以前孩子放学没人管,现在社区帮了我们双职工家庭一个大忙。”李女士高兴地说。

共建共治:

让居民从“旁观者”变成“当家人”

亲民化改造好不好,居民最有发言权。在项目启动前,沙店社区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议事会、入户走访等方式,收集超过500条居民建议。

“我们不仅‘邀人来’,还主动‘走出去’。”社区工作人员小赵说,他和同事走进公园摆摊设点,向常来散步、带孩子的居民征求意见建议。最终确定的改造方案中,老年休息区的软垫靠椅、共享书架的童书专区等均来自居民建议。

居民刘阿姨是改造全程的参与者和监督者之一,“从图纸怎么看、功能怎么定,到材料选什么颜色、桌椅怎么摆,我们都一起讨论。”

随着空间重构、功能整合与服务升级的持续推进,沙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不再是严肃、有距离感的“行政窗口”,而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活力、有人气的“邻里客厅”。

孩子们愿意来这里写作业,老人们愿意来下棋、聊天,年轻人也愿意来开会、社交、做公益——空间虽小,却承载了社区居民的喜怒哀乐与共同记忆。

“你看,现在我们这里晚上最热闹。”孙康指着共享客厅里正在喝茶聊天的几位老人,语气中满是欣慰,“有的老人一天来三趟,说是在家反而闷得慌。”

未来,沙店社区还将继续拓展“3+3+N”服务内涵,进一步引入社会资源、培育社区自组织、扩大居民参与,让党群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凝聚人、温暖人、改变人的红色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