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伟超
初登讲台那会儿,我常执着于将教学知识点拆解得条理分明,却忽略了讲台下是一群鲜活且具有独立个性的孩子——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成长节奏。直到遇到学生小宇(化名),那个总把作业本悄悄藏在抽屉最深处的男孩,我才真正读懂“教育”二字所承载的重量。
第一次注意到小宇,是源于他连续三天未提交数学作业。我克制情绪,将他请到办公室。他进门后便攥着衣角低头不语,手指反复绞着校服下摆。我原本想按照惯例提醒他“按时交作业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可话到嘴边,无意间瞥见他眼角泛红,藏在身后的手正紧紧捏着一张画满红叉的旧试卷。
“其实你也想把题做好,对不对?”我放缓语气,轻轻从他手中接过试卷。那是前两周的数学小测卷,错题旁满是他用铅笔密密麻麻反复演算的痕迹,可惜最终都没算对。我这才明白,他并非故意偷懒不交作业,而是跟不上课堂教学节奏,又因胆怯不敢主动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那天下午,我没再提未交作业的事,而是从最基础的数学公式讲起,陪着他一道题一道题重新梳理思路。临走前,我将一支红钢笔递到他手里,轻声叮嘱:“以后遇到不会的题目,就用它在题旁画个圈,咱们一起解决。”
自那次交流后,小宇的作业本上渐渐多了笔尖画的红色圆圈:有时是一道毫无思路的应用题,有时是一个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每当看到这些红圈,我总会在旁边写下简短提示,之后再抽时间和他逐一梳理问题。
慢慢地,他的作业本不再悄悄藏进抽屉,课堂上抬头提问的次数也逐渐增多。期末,小宇拿着那支熟悉的红钢笔,手里捧着校级进步奖状找到我说:“老师,这个‘圈’我终于画对了!”
后来我逐渐明白,教育从来不是整齐划一的知识灌输,而是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成长困境,用耐心协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节奏。就像当初赠予小宇的那支红钢笔,笔尖画下的不是简单的标记,而是照亮成长之路的微光。
(作者单位:古驿镇黄渠河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