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童光辉 程备 通讯员 李孟兆玉 黄显庆
8月下旬,谷城县石花镇一位村民沿河行走,用手机录制了一条讲解防汛知识的短视频,迅速刷爆朋友圈。3天时间,这条短视频在网络平台的总播放量突破10万次,并有近万人转发相关内容。
没有专业团队,没有华丽剪辑,这条短视频真正“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这就是接地气的“村播”魅力。他们手握自拍杆,脚踩乡土路,用一口方言和一颗真心,积极传播党的好声音,反映百姓所思所盼,打开了基层治理新局面。
群众从不理解到主动转发
政策宣讲“活”起来
以往,怎样做好政策宣传,是乡镇干部最操心的事。“发传单没人看,开大会听不进,尤其是防溺水这类老话题,即便磨破嘴皮子,还是有人去野泳,危险得很。”石花镇妇联相关负责人坦言。
转机,悄然出现在一块手机屏幕上。
石花镇妇联在走访45个村(社区)时发现,不少村民已学会用手机拍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推销自家的土特产,并且分享日常生活的点滴。
“既然大家都在线,政策宣讲就没有理由不抢占这块‘阵地’。”石花镇党委书记熊伟表示。
今年7月,石花镇妇联积极发动爱上网的村干部、妇联骨干、返乡青年、摄影爱好者等组建了“村播”联盟,运用短视频方式宣传各项惠民政策,推介家乡美景好物。加入该联盟没有门槛,只需一颗热爱石花、愿意发声的心。
很快,青年“村播”任琴与一名游泳教练合作拍摄的防溺水情景短剧,推出后获得大量点赞。视频中,教练在湍急的河流中演示溺水自救技能,任琴举着手机喊道:“看见了没?危险水域千万要避开,欢迎带孩子到镇上的游泳馆学游泳,安全又放心。”
这条视频被家长们持续转发扩散,起到了防溺水宣传的最佳效果。
从“单向讲”到“双向通”
小屏幕成了“民情表”
当前,正值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高发期,“村播”裴菊红主动录制相关防治视频,在网络平台发布。她用地道的方言讲解:“叔啊婶啊,千万莫慌!照我说的做,保证您一点罪都不用受。”
这条视频迅速刷爆朋友圈,村民揣着手机一边看,一边互相提醒:“菊红说对了,瓶瓶罐罐不能积水,不然招蚊虫。”
更令人惊喜的是,视频评论区成了民情“收集站”。什么灌溉水渠堵住了、能不能教孩子认野菜等内容,群众随口留言,“村播”及时记录,整理信息后上报给石花镇政府,相关部门迅速跟进并处理,高效便捷。
将军山村村干部秦云在直播时,网友提了一句“村里的路灯咋不亮了”,他当即回复“立即排查”。
当天,村干部就喊来供电人员排查并维修受损线路,路灯重新亮起来。秦云把整个过程拍摄下来,剪辑成小视频发在网上,并留言:“家人们请放心,晚上走路又亮堂了。”
轻松对话间,基层治理模式悄然转变,从单一的“你说我听”模式升级为“你说我做、我做你看”的双向互动模式。
从“一个人”到“一张网”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善治
为全面提高“村播”队伍的专业能力,石花镇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带领“村播”走进茶山、企业和新媒体平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帮助他们从“单纯会拍”向“善于传播”转型。
“我们还联合上级部门为‘村播’们配备政策顾问,建立集体选题机制,确保内容生产精准有效,能响应群众需求,做到有的放矢。”石花镇镇长李天安说。
一个多月时间,石花镇已有50多人加入“村播”联盟,他们团结协作,不再单一地开展直播带货和政策宣传,而是把镜头对准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搭建起“群众点单、‘村播’传单、部门办单”的快速响应机制,推动一个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人人都参与、个个都管事,让数字技术赋能基层善治。”熊伟说,“村播”们把百姓的操心事当鲜活的话题说开说透,督促干部去落实,真正让“流量密码”变成了“实干秘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