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帮助企业脱困再起航

日期:09-18
字号:
版面:05 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孙修廷 毕学谦 通讯员黄金龙)近日,襄阳市某环保设备公司陆续向多家供应商偿还欠款180余万元。谁曾想到,一年多前,这家曾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公司还深陷多重诉讼、经营停滞,甚至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而企业由“破”到“立”的转机,缘自襄阳市高新区法院三次暂缓信用惩戒的善意执行实践。

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专注于烟气治理和环保装备研发,拥有数十项专利。2020年起,因外省项目款项迟迟未能收回,导致资金链断裂,陆续被14家供应商和员工起诉,未履行金额超2000万元。由于当时无可供执行财产,企业及法定代表人被依法采取限制高消费等信用惩戒措施,生产经营举步维艰。

转机出现在2024年4月。该公司成功中标四川某大型化工企业尾气处理系统项目,标的额1000万元,却因信用问题无法签约。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企业向高新区法院递交暂缓信用惩戒申请,承诺盈利后积极履行债务。

“我们不能‘一关了之’,要真正为企业想办法。”高新区法院执行局负责人温继若介绍,法院没有简单拒绝申请,而是立即深入企业调查生产、核验账目,组织合议庭综合研判。根据湖北省高院相关信用修复机制细则,2024年4月25日,法院作出首期暂缓信用惩戒一个月的决定。企业得以顺利签约,并接连参与其他项目投标。

鉴于项目进展顺利、回款预期良好,高新区法院又分别于2024年5月和11月两次延长信用修复期限,并最终经申请执行人同意,解除全部信用惩戒。在此期间,企业先后拿下多个订单,经营逐步回归正轨。

信用修复不仅救活企业,更激活其绿色发展潜能。2024年,该企业研发行业首创节能工艺,单套装置可年省电费400余万元、减排二氧化碳3600吨,获评“湖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截至目前,企业已清偿债务188万元,剩余债务正通过分期方式稳步化解。

“我们全覆盖联系服务‘四上’企业,‘一企一策’解决投产、经营、达效过程中的难题,推动企业增产扩能、发展壮大。”温继若表示,围绕“两资三能”工程,高新区法院坚决破除执行措施僵化思维、纠治“一刀切”,坚持深入研判,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放水养鱼,才能实现多方共赢。”温继若表示,高新区法院已制定《关于建立被执行人信用预警和修复机制的操作细则(试行)》,2024年以来共完成信用修复117例,2025年又有61家企业通过信用修复重返市场。

“法院给了我们‘重生’的机会,我们更有责任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兑现承诺。”襄阳市某环保设备公司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