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乡村振兴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07 理论·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武义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近年来,宜城市将党建引领作为驱动乡村振兴“第一引擎”,以务本之志夯根基,以务实之举聚动能,“四位一体”推进“强组织、聚人才、兴产业、优治理”,成功跻身乡村振兴、治理能力“双百强县”行列,奋力书写了高质量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宜城答卷”。

强基固本,锻造坚强引领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宜城市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压实党建责任链,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一线指挥部”,为落实乡村全面振兴筑牢坚强组织基石。

三级联学铸魂聚力。创新“书记领学、专家讲学、云端送学”机制,今年以来,先后举办党委(党组)书记专题读书班4期、青年干部大讲堂(云讲堂)6期,开展“书记讲给书记听”6次,实现市镇村三级书记同上一堂课,培训党员干部9500余人次,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魂,凝聚抓党建促振兴磅礴伟力。

四维闭环压责攻坚。构建“市委统筹、乡镇主责、村级落地、全员上阵”责任链,市领导联镇包产业,镇(街道)班子成员包村抓项目,推动190名村党支部书记、62支驻村工作队包组联户,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确保任务一贯到底、落地生根。

五化赛马砥剑砺锋。推行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工程化、工程责任化、履职序位化的“赛马机制”,将乡村振兴实绩与干部提拔、晋升、评优“三挂钩”,重用一线实干干部40人。

墩苗壮骨,建强硬核支撑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力量。宜城市聚焦“引育用留”全链条,以真抓实干促真功实绩,着力打造一支下得去、顶得上、用得好的铁军劲旅,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梯次培养汇人才。实施“头雁培育”工程,择优选拔32名致富能手、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进入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开展“双招双引”,选聘28名硕士研究生深耕“三农”工作。率先开展后备力量统一招聘,80个岗位吸引380名青年人才赛场竞技,夯实骨干与后备力量。

先锋矩阵聚合力。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1066个党组织3万余名党员听民声、办实事、解民忧,争当乡村振兴的“政策宣讲员”“发展参谋员”“矛盾调解员”,将服务送到田间地头。选树“四个十佳”“两优一先”等先进典型140名,在“两资三能”工程、乡村振兴“四项行动”、服务群众一线树标杆、领方向。

能上能下树导向。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抓手,创新动态储备一批、上挂下派一批、墩苗历练一批、适时使用一批等“四个一批”培养机制,选派26名年轻干部奔赴振兴一线,调整10名不担当不作为干部。深化“抓学习、讲认真、出精品、争一流”活动,300余名干部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六个一线”对标争先、建功立业。

改革破局,注入强劲驱动力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宜城市立足农业“小胖子”市情,聚力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三产融合、链条强韧。

破题起势点燃引擎。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塑发展格局,“小田并大田”突破6.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13.1亿斤。以“土地入市”改革释放要素价值,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领跑全省,入市收入近4000万元。以“生态转型”改革引领绿色发展,“绿鑫模式”在全国15个地方推广,加速“粗放消耗”向“永续振兴”转变,擦亮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链条增值做强特色。培育“1+N”产业集群,宜城鸭、宜城米、宜城大虾出省出圈,年产值超20亿元。郑集镇跻身“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刘猴镇胡坪村、流水镇杨棚村获评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19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10万元,总量超5000万元,厚植振兴坚实底盘。

融合创新共富共享。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推广“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机制,构建村企民共赢格局。打造国家级、襄阳市级红色美丽村庄新街村、陈湾村等,发展高端林果2000亩,带动周边4个镇38个村共奔致富路,“党建红”引领“发展绿”,绘就村美民富的绿色画卷。

善治惠民,筑牢稳固向心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更是基层稳固的民心保障。宜城市坚持以治理“成色”提升幸福“底色”。

要素保障夯基础。优化乡镇“六办三中心”运行机制,全面建立履职事项清单,构建起权责统一、运转高效的新格局。统筹亿元资金保障基层组织运转,全面落实乡镇干部收入高于市直同职级20%以上,村“两委”及后备干部薪酬全部纳入财政统筹,点燃干事激情。

五治融合优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体系,建立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村组干部包党员中心户、党员中心户包群众的“四包”机制,758名“党员邻长”包联服务群众3000余次,调解纠纷325起,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为乡村振兴构筑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

访问亮促暖民心。聚焦“关键小事”,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三访三问三亮三促”活动,完成沟渠整修、湾组绿化等民生实事1097件。持续推动资源下沉基层,建设“四好农村路”150公里,改造危房110户,建成“三美”乡村103个,养老服务中心、幸福食堂等服务老年人超3000人次,群众幸福生活可感可及。

(作者系中共宜城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