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架起服务“连心桥” 绘就幸福“同心圆”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03 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首席记者 朱科 全媒体记者 毛陈宇 通讯员 刘晗

一张红纸剪出居民邻里情,一堂手机课让“银发族”乐享生活,一碗热饭温暖疲惫的骑手——东津新区金源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这些寻常片段正汇聚成基层治理的“幸福拼图”。

2019年成立的年轻社区,直面3.2万常住人口的治理考题,逐步构建起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核心,以理论传播、政策宣讲、价值培育、文化活动和移风易俗5大平台为支撑,以多元志愿服务队伍为纽带的“1+5+N”工作机制。

依托社区下属各生活小区的7个实践站点,金源社区立足实际,创新文化润邻、敬老护小、服务暖“新”的治理模式,书写出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民生答卷。

文化润邻:

墨香织密“同心结”

红纸剪碎“陌生墙”

当城市化进程加速稀释传统邻里情,金源社区选择用文化基因重构社区认同。紧扣居民的文化需求,金源社区分别在生活小区7区和9区打造了“书法实践点”和“非遗剪纸实践点”,让文化融入日常、让邻里重拾温情。

7区依托红色驿站,每周开设书法课与读书会,逐渐成为居民陶冶情操的“文化客厅”;9区则邀请专业剪纸老师定期授课,覆盖从儿童到老人的多个年龄段。

依托红色驿站打造的“书法实践点”,每周的临帖课自然延伸为议事会。从最初“发礼品才来”到如今“提前占座位”,居民在横竖撇捺间找到了情感联结的新方式。

隔壁的“非遗剪纸实践点”则演绎着另一种温情。

“自从社区的实践点开了剪纸课之后,孩子一放学就拉着我来学剪纸。”金源社区居民李女士脸上满是欣慰。在9区“非遗剪纸实践点”,剪纸老师张玉勤握着李女士的儿子乐乐的小手,一点点调整剪刀角度,教他剪“五角星”图案。

“过去同住一栋楼也互不相识,如今因为剪纸成好邻居、好朋友。”72岁的杨阿姨自豪地展示她刚完成的“如意纹”剪纸感慨地说。剪刀剪开的不仅是红纸,更是人际隔阂。

如今,在金源社区越来越多家庭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在共同体验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重建了亲密、和谐的邻里关系。

敬老护小:

银发课堂“跨鸿沟” 童心港湾“护朝阳”

聚焦“一老一小”,金源社区打出民生服务精准组合拳。

“我学会了通过手机在网上挂号,现在出门看个小病再也不用惊动全家了。”68岁的周大爷在11区“银龄乐享实践点”学会了智能手机的基本操作,语气中满是自豪。该实践点定期开设手机使用课程,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升生活品质。

敬老服务不止于生活帮扶,更延伸至精神关怀和价值引领。在8区“孝老廉政实践点”,社区巧妙地将敬老服务与廉洁文化建设相结合——志愿者定期上门探访独居老人,在提供生活照料的同时,也开展廉政家风宣传。

除了关爱老人,社区在未成年人服务方面也做足了文章,倾心打造童心港湾。

在生活小区10区实践点,中学教师杨同情和志愿者接力辅导,推出“公益课堂”与红色主题教育,有效缓解孩子放学后“托管难”的问题,累计辅导学生3200余人次。

12区则专门设立“青少年心理实践点”,由专业心理咨询师陈连娥定期坐诊,提供免费心理疏导服务,帮孩子打开心结。

一老安、一小乐,社区把服务送到居民“心坎上”。

服务暖“新”:

驿站变身“暖心港” 骑手争当“民情眼”

把新就业群体从“过客”变成“主人”,是金源社区治理的创新之笔。

“能热饭、能充电,累了还能看会儿书。社区驿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外卖员小吴在2区“新就业群体服务实践点”里边热午饭边感慨。

社区驿站不仅提供饮水、充电、应急药品等便民服务,还建立了需求台账,提供社保与法律咨询,真正成为奔波路上的“暖心加油站”。

暖心换真心。感受到关怀的骑手们,积极回馈社区:在送餐途中,他们主动帮助居民代寄快递、提醒清理楼道杂物、协助政策宣传。

正是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中,社区治理的生态悄然重塑。曾经“干部干、群众看”的被动局面,变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共治新格局。

从书法课的墨香、剪纸课的笑声,到老年驿站的掌声、骑手站点的暖意,社区正把“群众需求清单”一笔笔改成“幸福账单”。这座年轻社区的“幸福同心圆”,还将在共建共治的路上,画得更大、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