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霜 通讯员 董美丽 齐然然
9月11日,记者从襄城区了解到,以传承中国航空工业“航空报国”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空中加油精神”教育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将于10月面向社会开放。
该基地位于原中国航空工业第609研究所职工家属区(以下简称609园区),由中航工业南京机电与襄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
近年来,襄城区坚持深度保护和活化利用并重,以项目建设推动三线遗产再放光彩。
“樱桃沟”里研发“空中加油”技术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航空工业第609研究所建所(简称609研究所),此后辗转西安、洛阳,于六十年代末落户风景秀美的襄阳古隆中“樱桃沟”。
1989年,出于国防建设的需要,我国启动了“空中加油”技术攻关,609研究所承担了这项光荣的任务。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全所上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从各研究室选出近百名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到“空中加油”吊舱的自主研发中。
三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在609研究所的不懈努力下,“空中加油”技术迅速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军机“空中加油”成功打下关键基础,为巩固国防作出了卓越贡献。
据襄城国投公司副总经理周新坤介绍,为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航空报国精神,2024年,中航工业南京机电决定投资800万元,与襄城区政府在隆中609园区,共同打造“空中加油精神”教育基地,建设内容包括航空文化广场、“空中加油精神”展馆、时空记忆馆、“空中加油”研发办公旧址等。
工业遗产变成“活资产”
襄阳因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是三线企业的重要聚集地。609研究所的技术员们扎根在这里,把青春和才华奉献给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锻造了团结奋进、勇当先锋的“空中加油精神”。
2005年,因产业结构调整需要,609研究所整体从襄阳迁至南京,成为后期成立的中航工业南京机电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占地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高峰期容纳职工及家属1万多人的生活园区,渐渐被闲置。
周新坤告诉记者,2018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要求,609园区被划转至襄阳地方管理。2023年4月,襄城区为进一步盘活沉睡的工业资产作出重要部署,将609园区移交至襄城国投公司运营管理。
作为城市发展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留609园区历史传承的基础上,让三线工业遗产重焕生机,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肌理中呢?
在充分调研、反复研判后,襄城区形成了“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原址原貌、落架重修”的总体思路,以经济、绿色、美观为原则,通过业态升级、场景再造,将609园区打造成集生态休闲、智慧体育、教育培训、三线记忆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园区,促使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血脉相融”,让“航空报国”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得以更好地传承。
城市文化记忆新地标拔节生长
初秋时节的609园区,绿树成荫、风景如画,人们往来忙碌。园内以观光旅游、体育锻炼、休闲度假消费等为主的文旅产业正迸发蓬勃生机,在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尘封的三线军工遗址加速复苏。
“10月,‘空中加油精神’教育基地将建成、开放,目前各项基础建设、项目施工等正加速推进。”周新坤告诉记者,2023年以来,襄城成立了609园区项目专班,以“一个项目、一名区领导包保、一个专班主抓、一套推进路径图、一个微信工作群点对点服务”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园区基础建设及招商等工作推进会,逐个消除项目推进中的难点、堵点,加快推动三线工业遗产转化为新的发展增量。
近年来,为更好打造“空中加油精神”教育基地,赓续传承航空航天精神,襄城国投多次邀请中航工业南京机电相关负责人及609研究所老职工代表来襄,实地商讨“空中加油精神”教育基地建设方案。“由中航工业南京机电设计项目文化专篇方案、园内三处展馆布展以及空中加油飞机模型采购等工作,襄城国投则负责项目土建。”周新坤介绍。
与此同时,襄城还以精准招商,进一步赋能609园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园区引进了中信鸿图教育培训,截至目前,师生已发展至近2000人,成为该培训机构鄂西北最大的校区;杉水民宿已开业迎宾,“十一”期间客房预订已经全满;建起标准网球场,成为市民休闲运动的好去处……
记者看到,伴随着深度保护和活化利用,曾经沉寂的609园区正加快复苏,以观光旅游、体育锻炼、休闲度假消费等为主的新业态,助推园区在新旧交融中破局向新,迸发出蓬勃生机。一个全省三线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示范案例,正在襄城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