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新志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水是汉江,山是岘山。岘山是襄阳城西南诸山的总称。岘山,自古是襄阳的天然屏障。诸山之中的岘首山、琵琶山、万山,是进出襄阳的咽喉,古人把这三座山分别称作“下岘”“中岘”和“上岘”。
岘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到处是名胜,遍地皆古迹,有一首顺口溜可道其全貌:千年万山称上岘,中岘紫盖伏羲迹,岘首羊杜风光险,马跃檀溪柳子关,真武黄龙山上观,刘表采药百丈南,虎头山上显英雄,望楚延庆寺相连,习池源头白马寺,浩然故里涧南园,始祖谷中诗像刻,扁山脚下菊花潭。
因此,岘山绿道自然成了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秋日,伴着晨曦来到岘山文化广场,广场上已有不少人在锻炼身体。第一次从这登岘山,高耸的烈士纪念塔令我心生敬意。我低着头尽量不往上看,一边走一边数,不时瞄一眼两旁的苍松翠柏分散注意力,不知不觉竟到了烈士塔,共627级台阶。
来到烈士塔后面,沿一条卵石小路,缓步登上山的最高点,俯瞰山下,学校、工厂、楼房都还沉浸在薄雾里,像在睡梦中一样平静、安详。
刚爬过一座山,腿有些打飘,踏着石坎路一路往南,来到半山腰“三间房”。“三间房”是一个东连习家池,南去紫薇园,西达虎头山的交叉口,是一块平地,也是游客的中转休息驿站,因为以前这里曾有三间民房而得名。现在是一家商店,专卖各种饮料、副食。游客由此四散开去,也从四面汇聚而来,对于又渴又累的游客来说,小店就是“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存在。看店的大姐告诉我,没修绿道之前,他们进货都是肩挑背扛,有了绿道就用摩托车驮运。我说那真是辛苦。大姐指了指山顶:山顶上那个老张才不容易,70多岁了,每周六、周日还从山下背着矿泉水、饮料来卖。不知怎的,我一下子想到了泰山的挑山工。
“三间房”往西南约三里地,是贾冲水库。水域面积不大,恰似遗落山间的一块碧玉,清澈明亮,绿波潋滟。尤其这暑气尚未褪尽,再加上一身大汗,临水而立,阵阵凉风叫人好不惬意。身后的自然生态环境电子屏显示,负氧离子浓度每立方厘米2486个,达到空气清新的最高等级,我忍不住张开双臂,深吸几口气。锈红的栈道、懒散的云絮、高远的湛蓝,在水面倒映出一幅多彩的油画。水库东边蘑菇亭下,几位退休的阿姨打起了非洲手鼓,沉稳有力的“咚咚”声,像强健的心跳声,在山谷里旋转回荡。南面一大片墨绿,竹叶上白露初吐,竹竿上浅霜新粉,远远望去,青纱婆娑,翠幔轻卷。西边,一挂石梯,似一道凝固的瀑布,冲开树林,从电视转播塔飞流而下。
薄雾散去,一群手持扫帚、铁锹的林场工人,发梢上别着阳光,正向几株被大雨冲垮的树木走去,每个人背上都印着一块湿润的地图。沿路,我发现很多树木已被认养。有一棵爬满寄生藤的老水杉,主人可能是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认养牌上写着:一人一棵树,林荫后来人。一棵双株合抱的大香樟,想必是一对新婚夫妇认养的,认养牌上写着:始于初见止于终老,青山依旧,绿树常青。还有一棵应该是小朋友认养的麻栎,认养牌上写道:与你一起成长,共同展开绿色的翅膀……
行至绿道西北出口——马跃檀溪遗址,正好遇见二十年前的两名同事,一个现在是福建某水泥厂的生产副厂长,一个是河南某公司的副总工程师。他们向我说起了谁谁在天津设计院,某某当起了小老板。他们像当年的卢马一样,横下心来,一跃而起,踏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这,也许正是“铁打的襄阳”基因里,所蕴含的不甘言败的襄阳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