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孙修廷 余子威 通讯员 何桂军
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激发全民参与热情?近年来,襄阳通过创新激励机制、搭建多元平台,推动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受益者”,最终成为“主导者”和“代言人”,让文明实践之花在古城沃土上深深扎根,汇聚成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的强大合力。
“时间存折”存出文明新风尚
“退休后曾觉得无事可干,是这本‘时间存折’让我发现,原来我还能帮助他人,这份价值感远比任何奖品都珍贵!”樊城区退休教师李阿姨的感慨,道出了襄阳众多志愿者的心声。据悉,李阿姨每周三在社区学堂教孩子书法,每月前往养老院陪老人聊天,“时间存折”上已累计800多分。
如何破解志愿服务“一阵风”、群众参与“没动力”的难题?南漳县城关镇卞和社区的“时间存折”提供了有效路径。
卞和社区创新推出纸质“时间存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1小时,即可获得1个积分。这些积分不仅能兑换生活用品、体检服务等实物,更能转化为精神激励:累计200分,可获得社区贴心慰问;达到500分,有专人登门献花表达敬意;累计900分,获得“最美志愿者”标牌,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榜样;达到1500分,优先被推荐参加“襄阳好人”等评选活动,极大提升了志愿者的荣誉感。
这张小小的存折,巧妙地让爱心善举“有分值”、奉献互助“有价值”、服务时长“可增值”,极大降低了参与门槛,增强了仪式感和获得感。
卞和社区的经验迅速在全市291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推广。从襄州区农户帮邻居收麦子可获得积分,到谷城县学生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能攒时长,“时间存折”已成为襄阳激活群众参与热情的“金钥匙”。
如今,襄阳已发放“时间存折”超110万张,累计志愿服务时长突破1400万小时,志愿服务组织增至511个。
老河口市洪山嘴镇苏家河村以“积分超市”为支点,将抽象的文明规范转化为可量化、可兑换的“实在福利”,激发了村民主动参与志愿服务的内生动力。从主动简办红白喜事到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再到热心参与公共事务,“小积分”撬动的是乡村治理的“大变革”。这种将制度约束与正向激励相结合的做法,把“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在潜移默化中涵养了崇德向善的村风民风。
多元平台织密民生服务网
“在家门口就能免费修理家电,还能学非遗手艺,这样的‘文明集市’我们都爱来!”今年3月,在樊城区泛悦广场“襄遇有益”新时代文明实践公益集市上,市民王女士拿着刚修好的电风扇点赞道。
为让文明实践更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襄阳创新探索“集市化”形态,打造“襄遇”系列文明实践公益集市品牌,在商圈广场、景区公园等人流密集处,整合健康义诊、非遗体验、家电维修、政策咨询、爱心义卖等服务,打造“一站式”民生服务平台。
公益集市采取“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模式,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不仅有医生免费体检、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还有解决居民家电维修难题的“红色维修队”、专为户外工作者设计的“爱心驿站”。它突破了传统活动的局限,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赶集”形式,把服务送到家门口。
春季“襄遇有益”学雷锋服务、夏季“襄遇有医”中医夜市、秋季“襄遇有谊”青年联谊、冬季“襄遇有移”文明乡风四季主题IP,让文明实践常做常新。一场场“微集市”,汇聚成城市温情的“大磁场”,吸引着男女老少踊跃参与。
根据群众需求,襄阳实施“文明实践+”工程,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作用,推动文明实践全面融入群众生活。全国文明单位襄阳市中医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夏季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每周五晚精心筹备“中医夜市”系列活动,将健康理念融入居民日常生活,倡导健康生活新风尚。
针对不同场景,襄阳打造“移动实践站”:在田间地头设“农技小课堂”,农民放下锄头就能学技术;在商圈摆“文明快闪摊”,市民逛街累了能领一份反诈手册;在工地搭“工友夜校”,工人下班后能听法律讲座、看红色电影;把“实践站”搬进茶园,茶农歇息时能听志愿者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样的“见缝插针”,让文明实践与群众生活“无缝对接”。
如今,每位穿梭于集市、享受服务或提供帮助的襄阳市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襄阳古城增添亮色,生动诠释着“人人参与、人人受益”。
凡人善举激活发展新动能
群众参与的深度,最终要体现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
2020年夏,湖北鹏展显示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团队初到襄阳考察。在出租车上,“的姐”对家乡的热情推介深深打动了项目团队一行。正是这份源于普通市民的自豪感,让项目团队敲开了东津新区招商局的大门。
如今,这家填补省内高端智能手机显示屏空白的企业已扎根襄阳,落户襄阳第一年就带来了近2000万元税收,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
这位“的姐”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她以主人翁的姿态,用质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成为城市最好的“招商名片”和“文明代言人”。她的事迹证明,当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普通市民也能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力量。
襄州区双沟镇梁咀村曾经矛盾纠纷多发,如今成为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和美乡村。蝶变的钥匙在于发动群众参与,共享发展成果。该村党支部带头成立蔬菜合作社,推广新技术(智能大棚),统一技术标准和销售渠道。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户均年收入达15万元,为乡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村“两委”充分发动群众,党员干部带头拆房让地修路,村民积极响应。成立“齐动手”共建组、“攒积分”共管组等自治组织,实行“红黑榜”评比,房前屋后群众管。制定“黄金六条”村规民约,党员带头简办红白事,评选“好婆媳”“最美家庭”。
如今的梁咀村,集体年收入超3000万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乡风文明蔚然成风,连续5年保持“零上访”,村民从发展的“旁观者”甚至“对立者”,变成共建共享的“主人翁”。
梁咀村的变化不是个例。如今,襄阳700多个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改善民生,让群众尝到“共建共享”的甜头。枣阳市袁寨村搞“稻虾共养”,村民挣了钱,主动成立“环境监督队”;保康县格栏坪村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老板们自发约定“不宰客、不欺生”;谷城县堰河村从曾经的“穷山村”变为“最美乡村”,成为襄阳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范本。
“人人都是城市名片”,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襄阳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真实写照。从“时间存折”存储的爱心积分,到“襄遇”集市上跃动的“志愿红”;从“的姐”一句朴实的赞美带来的亿元投资,到梁咀村村民用双手创造的富美家园……580万襄阳人正用点滴行动,共同书写城市的文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