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熊丹青 通讯员 马静怡
听取并审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是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行监督职能、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举措,既是对政府工作的精准“把脉”,更是锚定“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关键节点的战略“导航”。
8月29日,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关于襄阳市202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提升发展能级和质效,聚力项目建设和服务市场主体,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但也存在发展基础不稳、经济支撑乏力的问题,部分指标增速未达预期。报告对问题分析准确、措施可行。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编制之年,为此建议:
筑牢投资消费双引擎,扩大有效需求。做强项目支撑。大力实施“两资三能”工程,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统筹做好“对上争取、对外招引、对内挖潜”。结合“十五五”规划纲要编制,超前谋划储备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项目。强化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抓实“五化管理”和“三率两量”调度,夯实投资根基。完善提振消费政策体系,扎实推进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稳定扩大新能源汽车、家居数码等大宗消费,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打造多元消费场景,推动“文旅商体展”融合。稳定外贸外资。提升货物、服务、数字贸易水平,鼓励外贸企业场景创新,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着力吸引优质外资项目落户。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锚定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优化财政投入与资源配置,建强创新平台、抓实成果转化,健全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转化体系,增强创新策源能力。深化“数实融合”,推进工业“智改数转”全覆盖,促进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强产业生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转型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智能农机、工业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煤磷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特色集群;前瞻布局6G、氢能等未来产业,推动能级跃升。
优化环境提振信心,全力护航民营经济。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发展壁垒。纵深推进大财政体系、国资国企及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盘活国有“三资”,重构政府产业基金体系,发挥引导带动作用,提升资本效能。抓好有关民营经济的政策落地见效,着力降成本、优服务、护权益。深化运用“四上”企业调研服务成果,精准务实为企业纾困解难。大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坚持“短期应对、中期拓新、长期转型”相结合,加强企业帮扶,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
深化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提升发展内涵。加快襄阳都市圈建设,加强区域联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加快形成汉襄宜“金三角”1小时高铁圈,提升枢纽能级。注重城市内涵式发展,深化人产城融合,统筹推进“三区”协同发展,持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壮大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加快补齐城乡建设短板,促进共同繁荣。
兜牢民生底线防范风险,建设人民城市。高度重视经济压力向社会民生领域传导风险,落实稳就业稳经济措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持续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扎实推进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城市建设,奋力打造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本次审议还列出问题清单,着重指出了经济增长基础不稳固,核心指标增速未达预期;产业结构转型滞后,新旧动能衔接不畅;要素统筹机制不完善,项目保障能力不足;市场主体发展承压,民生领域仍有短板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