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亚丽 通讯员 吴淼
“没想到拖了3年的合同纠纷,一个小时就化解了,还不影响后续合作!”近日,在襄阳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襄阳仲裁委”)的仲裁厅里,甲公司(化名)负责人拿着调解协议感慨道。这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合同纠纷的快速化解,正是襄阳仲裁委“仲裁+调解”机制赋能襄阳法治工作的生动缩影。
2019年9月,甲公司与乙中心(化名)签订工程质量检测合同,约定检测费用总计54万余元。2021年底,甲公司完成检测工作后,乙中心仅支付16万余元,剩余38万元尾款一直未付。多次追偿无果后,甲公司依据合同争议解决条款,于今年6月向襄阳仲裁委申请仲裁。
案件受理后,襄阳仲裁委在积极推进办理流程的同时,灵活运用“仲裁+调解”机制,探索化解矛盾的最优路径。仲裁员仔细梳理案情发现,双方对案件基本事实无异议,核心争议仅集中在付款条件与期限上,具备调解基础。随后,仲裁员采取“面对面沟通”与“背对背疏导”相结合的方式,精准把握双方诉求,最终促成双方当场签署调解协议,实现矛盾“一次性实质化解”。
“将商事仲裁的专业性、高效性,与调解的灵活性、人性化相结合,在化解商事领域纠纷方面具有独特意义与显著优势,能有效降低纠纷对当事人的影响,这正是构建多元解纷机制的重要方向。”襄阳仲裁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仲裁允许当事人自主选择仲裁机构、仲裁员及审理程序,而“仲裁+调解”的有机融合则进一步整合二者优势,既用法律保障权益,又以沟通减少对立,让纠纷化解更“柔和”。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襄阳仲裁委案件调解、和解率达30.9%,多数纠纷在仲裁流程中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有效减少了信访增量。
为让法治解纷更贴合群众需求,襄阳仲裁委持续优化便民服务,推行在线立案、容缺受理服务,建立立案前风险提示与一次性告知清单,打造“一站式”全流程立案咨询通道;探索网络庭审模式,当事人依托视频软件实现“足不出户解纠纷”,大幅降低时间与经济成本,也为涉法涉诉矛盾线上高效化解提供了支撑。
在跨部门协作方面,襄阳仲裁委于去年6月与樊城区人民法院签订金融纠纷诉裁对接合作协议,建立“调解+快速仲裁”机制。作为特邀调解组织入驻法院调解平台后,襄阳仲裁委指派的调解员已成功化解数件诉前金融纠纷,推动“诉、仲、调”形成解纷合力,从源头减少信访隐患。
“调解不是简单妥协,而是在法律框架内寻找最优解。”襄阳仲裁委负责人强调,在处理争议时始终坚持“刚柔并济”,将调解贯穿仲裁全过程,既确保每一步都有法理支撑,又通过耐心疏导打开当事人的心结。更关键的是,双方达成的调解协议可由仲裁员制作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或裁决书,为权益提供强制保障,避免矛盾反复引发信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