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脉动,声声入耳。在南漳,奶牛的哞叫、河堤上的夯声、核桃落地的清脆声、农机的嗒嗒作响……交织成县域发展的声音地图。这些声响背后,是产业链的延伸、生态的屏障、特色农业的扎根与现代农业的提速。
本期报道从声音切入,探寻发展举措如何转化为群众真切的获得感,又如何共同奏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层脉动。
哞哞哞——
奶业产业链上“长”出共富新希望
本报讯(通讯员张恒瑞)9月5日,南漳县九集镇王花园村的田野里机声隆隆,襄阳芸和农业有限公司2000亩青贮玉米正在抢收。同一时刻,不远处,云上牧歌(襄阳)国际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云上牧歌)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里,传来“哞哞哞……”的牛鸣声——奶牛们咀嚼的正是刚从田间送来的新鲜青贮饲料。
“我们与云上牧歌达成合作协议,专门为其提供优质饲料。”襄阳芸和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邹维俊介绍,通过推行“青贮玉米+小麦”轮作新模式,不仅满足了奶牛产业园的饲料需求,还显著提升了土地效益和农民收入。每亩年收益达1200元,较传统作物利润提高15%以上,带动周边100多户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近年来,该模式已累计带动3000余户村民实现种植增收。
这一变化,源于2022年南漳县成功引进的云上牧歌万头奶牛智慧产业园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亿元、占地1200亩,不仅填补了湖北省规模化优质奶源的空白,也为南漳县奶业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南漳县立足“全产业链谋划、全产业链培育”思路,积极布局奶业产业链,致力招引涵盖牧草种植、奶牛养殖、饲料加工、有机肥生产等关键环节的上下游企业,推动集群发展。
在产业链上游的青贮饲料种植环节,已形成“多方共赢”的成熟模式——村委会统筹推进土地流转,企业提供种子与技术,合作社组织农户标准化生产,产品按质定价收购。目前,该模式已带动南漳县10余家家庭农场、合作社参与,辐射多个乡镇发展青贮玉米种植1.2万亩,推动农户从“传统种粮”向“优质饲料种植”转型。
九集镇尤岗村村民刘安保切实感受到了“链”上收益。他将家中16亩农田流转给企业,每年流转费近万元。同时,他与6户村民成立合作社,承包1900亩土地种植牧草,每年可分红20万元。
令人欣喜的是,奶业产业链正悄然引发一场“返乡潮”。44岁的华晓琴是九集镇本地人,今年年初结束在外务工生涯,回到家乡进入云上牧歌从事青贮饲料分拣工作。华晓琴说:“每月能拿到5000多元,收入不比在外务工少。”村里不少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因为这个项目陆续回来了。
“我之前从来没想到,像南漳这样的山区县能有这样大规模的企业。更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在家门口上班挣钱。”华晓琴的话语中洋溢着喜悦与希望。
如今,在这条日益清晰的奶业产业链上,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环节紧密衔接,不仅为企业带来稳定优质的奶源供应,也为农户开辟了增收新渠道,让越来越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南漳县正朝着奶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目标稳步迈进,“哞哞哞……”的牛鸣声中,回荡着乡村振兴的崭新希望。
嗒嗒嗒——
现代农业的提速之音
本报讯(通讯员蔡铁琦)“嗒嗒嗒……”天刚蒙蒙亮,南漳县城关镇惠平农机专业合作社已是一派繁忙。负责人胡传平手中的扳手“叮当”作响,一颗颗螺丝被拧紧。插秧机、拖拉机、收割机排列整齐,正接受精心调试,紧锣密鼓备战秋收。
“值!这钱花得真值!”胡传平走到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旁,抚摸锃亮的钢板。刚刚过去的春耕季,这台新装备成了合作社当之无愧的“明星”。“不用人盯着,自己就能沿着设定路线跑,一天七十亩地,比老机器快了将近三成。”他一边说,一边指着操作屏上的油耗数据,“每亩还能省出十五元油钱。它干活规整得很——株距均匀、深浅一致,光是这种精准劲儿,就为增产打下了好基础。”
这笔让他底气十足的投入,离不开政策的强力支持。“年初正好赶上‘农机以旧换新’政策,一算账,太划算了!”他掰着手指细数,像这台无人驾驶插秧机,原价将近10万元,国家补贴直接减掉2.3万元,自己只掏7万多元就开回家了。春耕之前,胡传平一次性更新了5台插秧机和3台收割机,总共投入57万元。这样大规模的投入,正是因为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托底。
“购买新农机,国家补贴能减掉30%,参与‘以旧换新’还能再享受一部分优惠,我们合作社还承担了‘试验田’项目,每亩另外补贴100元……”胡传平翻着账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浓,“光是种水稻这一项,政府就补贴了35万元,实实在在为我们减轻了负担!”
账算得明白,活也干得漂亮。胡传平高兴地说:“以前三天的活儿,现在两天就能干完。机器好用,人也轻松!”效率提上来了,合作社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目前,合作社已经签下了两万亩的社会化服务订单。随着秋收临近,还有不少农户主动上门洽谈合作。
哗啦啦——
核桃丰收富农家
本报讯(通讯员郑梦欢 徐雅茹)走进南漳县巡检镇凤山村的核桃基地,连绵的山坡绿树成荫。秋风拂过,枝叶沙沙作响,村民们手持长杆,对准枝头轻轻一敲——熟透的核桃“哗啦啦……”落了一地,不一会儿便捡满一筐。
这清脆的落地声,是巡检镇丰悦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冯泽军十多年坚持与汗水的最好回响。2014年,39岁的他做了一个在不少乡亲看来“不靠谱”的决定:承包荒山,种植核桃。
当时的凤山村,闲置山地杂草丛生、无人问津。冯泽军拉上朋友,引进优质品种,准备大干一场。可现实,却结结实实给了他一颗“硬核桃”。
“起初不懂技术,树苗全是按别人说的方法种。后来才知道树也‘水土不服’,得根据我们本地的降雨、气候重新调整策略。”冯泽军回忆道。
为了破解“不结果”的难题,他开始全国各地“追着专家跑”。他先后对接山东、武汉等地的科研机构,还自掏腰包请专家来基地现场指导。专家们深入林间,手把手教他修枝、施肥、鉴定品种,帮他分析土壤、调整管理。
那段时间,冯泽军白天跟着学,晚上记笔记。基地里每一棵核桃树的长势特点,他都了如指掌。
“我这人‘一根筋’,做事就想把它做成。哪怕最后没赚多少钱,但树能结果,事情就算没白干。”正是这股“一根筋”的劲儿,让他把冷清的荒山变成了热闹的果园。
如今,走进这片基地,眼前已是另一番景象——在冯泽军的坚持下,基地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核桃品质越来越好。果子还没下树,批发商的车已经等在路边。
“以前总要跑到陕西调货,现在家门口就有这么好的核桃。品质好、运输快,合作起来特别顺畅。”农产品批发商左学文称赞道。
昔日的荒山,不仅结出了“致富果”,更成了村民家门口的“就业岗”。每年采收、加工和管护期间,基地能吸纳近400人务工,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小小的核桃,真正变成了乡亲们增收的“金果果”。
“平常在家种田,合作社有活儿我们就来。在这儿施肥、打药、割草,一天挣100元,挺知足的。”巡检社区村民胡明志笑着说道。
“哗啦啦……”核桃落地的声音清脆悦耳,这声音里,有丰收的喜悦,有乡村的振兴,有一群人十年如一日地坚守,更有升温的经济脉动。
轰隆隆——
茅坪河石笼改造垒起“惠民堤”
本报讯(通讯员张鹏亮 董晓旭 陈希铭)“轰隆隆……”挖掘机的长臂深入茅坪河河道,搅动着沉积的淤泥。“三、二、一,抬!”工人们口号响亮,协力将沉重的生态石笼稳稳垒上河岸。9月8日,南漳县东巩镇茅坪河生态修复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施工负责人白德波在工地上来回穿梭,指挥工人清理淤塞、加固杂乱的边坡。他介绍,项目采取分段治理,清淤和护岸同步进行,效率大大提高。
作为汇入漳河的重要支流,茅坪河流经东巩镇中部,两岸农田广袤。以往,暴雨时常将农田中残留的化肥、农药冲入河道,对下游水质构成威胁。为彻底消除这一隐患,南漳县积极争取生态修复项目,全力推进流域治理与水环境提升。
“从2022年初开始,我们着手规划、争取政策,最终成功申请到3541万元的中央预算内资金。”东巩镇项目专班成员唐静回忆道。
自今年4月项目开工以来,部分主干河道治理已初见成效。眼下,茅坪河流域的生态缓冲带正在开展排水作业;石板河流域石笼护岸墙已经完成了80%,生态护坡的回填和边坡修整进度也已过半;信家沟河段的石笼护岸墙已全部砌好,生态回填也已完成,只待天气适宜进行绿化种植。焕然一新的河岸不仅美化环境,更将全镇行洪能力提升了20%,为沿岸居民筑起一道“安全墙”。
村民黄治林望着家门口清澈的河水,脸上绽放出笑容:“以前下大雨总提心吊胆,现在新河堤结实多了!”晚饭后,越来越多村民喜欢到新修的河堤上散步。
下半年,工程重点将转向沿河生态缓冲带和湿地建设。预计到2026年初,项目全面竣工后,河岸将绿意盎然,成为水鸟栖息的天堂。更重要的是,项目运行后,每年可有效削减入河污染物,显著提升河水水质与河道的自然修复能力,为当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为持续巩固治理成效,东巩镇正积极申报2000万元的“长江生态环保修复”新项目,并计划建立健全治污、护岸、增绿的长效机制,加强水质监测与巡查,让治理成果长期惠及百姓,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