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首席记者 朱科 通讯员 廖晖
在政务服务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襄阳市政务服务中心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小切口”撬动“大服务”升级,聚焦群众办事“急难愁盼”,创新推出物业“出诊”、咨询台“问诊”、领导“巡诊”、部门“会诊”的“四诊”工作法。通过全链条服务革新,构建起“第一时间响应、第一现场解决”的服务机制,让政务服务既有高效“速度”,更饱含民生“温度”。
物业“出诊”:
从“守门人”到“服务前哨”
“以前进大厅找窗口得四处打听,现在刚到门口,保安师傅就主动引路,还扶着我慢慢走,太贴心了!”刚办完社保业务的市民王大爷,对物业人员的服务赞不绝口。
这一暖心转变,源于市政务服务中心对物业职能的深度重塑。打破“保安管安全、保洁管卫生”的固化分工,该中心针对性开展政务服务指引、礼仪规范、特殊群体帮扶等专项培训,推动物业人员从“固定岗”转向“流动服务岗”,真正实现“主动出诊、靠前助民”。
如今,在大厅入口、电梯口、走廊转角,总能看到物业人员忙碌的身影:帮携带行李的群众拎物品、为视力不便的市民读办事指南、协助老年人操作自助机……曾经的“岗位边界”被彻底打破,物业人员化身“全能管家”,精准破解群众“入门难、找窗难”的痛点,让办事群众踏入大厅的瞬间,就能感受到政务服务的暖意。
咨询台“问诊”:
从“应答台”到“导航仪”
“您要办理什么业务?我帮您确认好对应窗口。”市民张先生刚走进政务服务大厅,咨询台工作人员便立刻上前主动问询。
“以前来办事,光找楼层、找窗口就得在大厅里跑来跑去;现在刚进门就有人指引,去几楼、到哪个窗口都说得明明白白,省了太多麻烦!”张先生的真切感慨,道出了咨询台“主动问诊”模式带来的效率变革。
以往,咨询台人员守在台前“等群众来问”,被动回应需求;如今,他们主动走出咨询台,在大厅入口、电梯口等关键位置“迎群众来询”,提前对接办事诉求。
作为政务服务的“第一窗口”,咨询台的这一转变,是市政务服务中心打破“坐等办事”传统思维的生动实践。通过提前帮群众明确办事窗口、梳理办理流程、核对所需材料,从源头上减少了“跑空趟”“多排队”的问题,政务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领导“巡诊”:
从“指挥员”到“战斗员”
“多亏你们开辟‘绿色通道’,孩子的入学手续才这么快办好!”9月9日上午,市民李奶奶带着家人,向市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连连道谢。
此前,李奶奶匆匆赶到政务服务大厅求助——小孙子入学急需办理亲属关系公证,若不能及时办结,恐将错过报名时间。
正在大厅巡查的中心值班领导见状,立即联系司法局窗口启动“特事特办”流程,很快完成公证文书办理,解了李奶奶的燃眉之急。
襄阳市政务服务中心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推动中心领导、窗口负责人走出办公室,以办事群众的视角体验流程、排查堵点,如今已全面形成“全员抓服务、一线解难题”的工作格局,把服务阵地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部门“会诊”:
从“物理聚合”到“化学反应”
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不仅需要“各岗尽责”,更依赖“协同破壁”。
面对群众办事中遇到的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疑难问题,市政务服务中心跳出“各管一摊”的传统模式,以“会诊”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围绕群众诉求共同“把脉问诊”,从政策衔接、流程优化、资源调配等多维度合力“开方解题”。
这样的“会诊”,让部门协作从“物理上的空间聚合”,升级为“化学反应式的效能叠加”。通过集中分析研判、全程整体联动,既避免了群众“多头跑、反复问”,更让每一项解决方案都精准对接需求,真正实现“复杂问题协同办、民生难题高效解”,让政务服务的“合力”成为群众办事的“定心丸”。
下一步,市政务服务中心将持续深化“以小见大”的服务创新,把每一处“小改进”汇聚成服务升级的“大动能”,让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覆盖办事全流程,让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