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市教育局组织开展“躬耕教坛守初心 薪火相传育新人”新教师入职宣誓暨育人经验分享活动。来自全市5所学校的5位优秀教师代表结合亲身经历,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故事和育人经验。
做一名纯粹的“教书匠”
襄阳市第一中学 纪宏涛
我成为一名教师,源自童年时的一份感动。小时候,我因生病接受土法治疗,不幸导致口吃。小学语文老师黄朝英知道后,每天清晨带我到操场,耐心陪着我练习说话。每当我紧张卡顿时,黄朝英老师总是轻轻拍拍我的后背,给我鼓励。正是这份无私的关爱,让我重新找回表达的勇气,在心中埋下了从事教育工作的种子。
刚参加工作时,班上学生小邓(化名)逃课顶撞老师,在班上成绩垫底。家访那天才知道,他和奶奶住在一间昏暗的老房子里,父母很早就离开了他。
从那以后,每天课前,我都会走到他身边,拍拍他的肩,说道:“吃饭了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听,好不好?”起初,他总是扭过头不说话,后来,他会小声回应。直到有一天,他主动来到办公室问我:“老师,这道题能再讲一遍吗?”那一刻,我知道,花开了。
两年后,小邓考上了理想的大学。离校那天,他对我说:“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从未忘记。
去年秋季,学校开创全省首个“楚才计划”实验班,我主动请缨担任班主任。作为一名老教师,面对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我常常和年轻教师一起熬夜备课、反复磨课、精研教学课题。
讲授文言文时,我带领学生赏析古文的韵律美,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精神在当代的价值。讲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设计主题班会,让学生自由发言,探讨母亲在生命中的意义。讲解《雷雨》时,我放弃了预设教案,用一场即兴辩论帮助学生点燃思想火花。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小组合作、社会实践,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制作学生“学科知识与能力雷达图”,让学生的自身优势与短板可视化。通过“学生互评”让彼此欣赏与改进成为常态,打造欣赏型班级文化,以多元评价体系帮助学生重拾信心。
从教26年来,我一次次把自己放回起点,重新认识教育,理解学生,静待花开。教育是我的起点,也将是我的终点。我相信,唯有保持初心的纯净,才能走得更远。
继续当好“风筝姑娘”
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 田靖
我是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的一名音乐老师,来自山东潍坊,因为带着风筝之乡的韧劲,大家亲切地称我“风筝姑娘”。
2008年,我从潍坊到湖北文理学院求学,行李箱里藏着爷爷亲手扎的“沙燕风筝”竹骨。爷爷嘱咐我:“潍坊人做风筝,讲究‘扎骨要稳、糊纸要匀’,做人做事也要这样,不能偷工减料。”这副竹骨,成了我往后十几年的精神锚点。
毕业时,我选择留在襄阳乡村学校任教。第一堂音乐课上,我发现孩子们的音乐基础很薄弱。此后,我开始琢磨怎么让零基础的孩子快速掌握音高。于是,我去请教市里优秀的音乐老师,把优质课视频反复看了十几遍,记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最后选定柯尔文手势、曲线图谱和声势律动结合的方法。
课堂上,我带着孩子们把左手举到头顶代表“高音”,放在腰边代表“低音”,边做手势边唱。教唱歌曲时,让孩子们用彩笔跟着旋律画波浪线,旋律高线条就上扬,旋律低线条就下落。孩子们学唱歌的劲头越来越足。
2017年,我带领孩子们参加市里的演出,孩子们清澈的歌声、脸上的自信和眼里的光芒,让我觉得无比自豪和喜悦,瞬间红了眼眶。
作为少先队辅导员,我总想着给孩子们搭起看见远方的桥。一次在教《爱我中华》时,孩子们问:“新疆是什么样?”我想起了潍坊国际风筝会,不同样式的风筝在同一片天空飞翔。于是,我四处打听,找到了新疆博尔通古乡开干齐学校木妮老师的联系方式。我们共同聊出了两地少年“石榴籽手拉手”活动,通过书信结对、手绘画传递心意、线上互送祝福等方式,把两地孩子的心连在一起,像风筝一样飞往彼此的家乡。
未来,我还想继续做“风筝姑娘”,教孩子们像潍坊风筝一样,扎稳“品格的骨架”。让孩子们像放飞风筝一样,勇敢飞向更广阔的天空。让孩子们知道,无论飞多远,都要有牵着彼此的线,就像我牵着他们,他们牵着故乡,一起在蓝天下飞翔。
让每个学生绽放独特光彩
湖北省工业建筑学校 邓世雨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职学生往往被贴上各种标签。但我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光彩。
学生小萍(化名)是个安静内向的女生,成绩并不突出,但每次实训课后,她总是把工具擦拭得锃亮,摆放得整整齐齐。校园角落里,她给流浪猫准备食物和干净的水,这份善良温润无声。
毕业前的职业规划班会上,她怯生生地说:“想做社工。”我走下讲台,轻拍她的肩,对全班郑重地说道:“用技术筑造高楼是伟大,用善良架起心与心的桥梁,同样伟大。请记住,善良是无可替代的力量。”
去年教师节,小萍告诉我,她已考取社工证,成为一名驻村社工。她说:“邓老师,当年班会上您的那番话,是我穿越所有艰难时刻的光。您让我确信,善良值得坚守。现在,我也努力成为一束微光,去照亮更多人。谢谢您,点亮了我。”读着这封信,我的眼眶湿润了,我从未想到,多年前一句真诚的肯定,竟能赋予如此持久的力量。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为人师者的价值与幸福。
2018级学生小威(化名),开学第一天就坐在最后一排,当我走近时,发现他正在课本上涂鸦,连续几天都是如此。班主任告诉我:“小威中考失利后,就一直这样自我封闭。”当我仔细看那些涂鸦时,惊讶地发现:那些看似杂乱的线条中,蕴含着惊人的空间想象力和透视感。这正是建筑制图最宝贵的天赋,于是,以后的课堂上,我有意给他创造展示绘图天赋的机会。
2022年,我带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与学生们共同作息、共研图纸。白天在课堂上讨论方案,夜晚在机房里并肩建模。那一刻,我深刻领悟到:教育的至高境界是共同成长。
教师的责任是用专业的眼光发现光、用温暖的陪伴守护光、用坚定的信念传递光。只要我们愿意付出、愿意等待,每个孩子都可以在教育的熔炉中,褪去表面的锈迹,露出内在的精钢本色。
守护三尺讲台静待花开
谷城县石花镇第四初级中学 姜水才
小时候,我跟着父亲在田里忙活,父亲总爱说:“种庄稼没有窍门,要日日守候,才能长出粮食。”教育何尝不是这样?每个孩子都是待放的花、待长的苗,只有真心守护,才能等到绽放的时节。
2022年3月,我查完寝室后骑车回家,路上遇到车祸,头部受伤严重。躺在病床上,我很着急:快中考了,学生们怎么办?
手术后第五天,刚刚拆完线,我就坚持要回学校。妻子红着眼眶拦住我说:“你不要命了?医生说要休养三个月。”我握着妻子的手说:“中考不等人,学生们等不起。”
于是,我拄着拐杖回到教室,为方便学生们请教问题,走廊的椅子成了我的“瞭望台”,宿舍成了“第二课堂”,看着学生们带着满意的笑容离开,我想,被学生们信任需要,是多么温暖的事。
有同事劝我别这么拼,我只是笑笑,支撑我坚守下去的是老师的本分,我在学生就安心,我在心里就踏实。
曾经,班上有个叫小雪(化名)的女孩,第一次考试,她只得了1分。我便每天给她辅导,但接下来的考试,她依然只考3分、5分、2分……
直到一天傍晚,我回教室取东西时,看见空荡荡的教室里,小雪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把同学们扔掉的牛奶盒拆开、压平。“老师,我在收纸盒。”小雪怯生生地说,明天收废品的阿姨要来。
那一刻,我看到了小雪身上的闪光点。课堂上,我会特意问她一些简单的问题,批改作业时,我在她的本子上画个笑脸。走廊里遇见,我总是主动和她打招呼。毕业时,小雪塞给我一张字条:“谢谢您没有放弃我!”这张字条时刻提醒我: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需要用心浇灌。
2024年春天,学校青年教师胡少冉参加市级教学比赛,由我帮忙指导进行备课。每天放学后,办公室里的灯光都会亮到很晚,从文本解读、环节设计到提问技巧、过渡语言,甚至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反复推敲,教案共改了12遍。最终,胡少冉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
我守护的不只是三尺讲台,更是无数农村家庭的希望。我愿意一直守护下去,用全部的热忱,静待每一朵花绽放。
在教育沃土上“做一把好活儿”
宜城市宋玉小学 何国荣
从小跟着父母干活,父亲常一边教我方法,一边叮嘱我:“要‘做一把好活儿’。”成为教师后,我一直在教育的沃土上努力工作。
2002年10月,班上转来了一名患软骨病的学生。第一节下课,班长跟我报告,他在厕所摔倒了。我飞速跑到男厕所,发现他趴在地上,费力地扭动着身体,我赶紧弯下腰,使劲把他抱了起来。
随后,我邀请其他同学下课后陪他玩耍,特意叮嘱他上课后再上厕所,免得被人碰撞。同时,向学校申请把教室从三楼转到一楼,建议学校把校门口的两级台阶改成斜坡。从此,他再也没有摔跤。
2008年,我要去北师大培训。临行前,学生们围着我,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只有小语(化名)小声说:“北京好远,我这辈子都去不了。”
行走在北师大,我常常想:要是小语能看见这些,该有多好。于是,我买了北师大的专用信封和信纸,给小语描述种种见闻:在图书馆,只听见学生们翻书的声音;在满是鲜花的路上,随处可见各种社团的宣传活动;在北师大附小,北京和新疆两地的学生居然隔着时空同上一堂课。信的末尾,我写道:“小语,只要你敢想敢闯,一定能考上!”
信寄到学校那天,正好我也回到学校。小语盯着“北京师范大学”几个字看了半天说:“何老师,我希望有一天能用这样的信封给您寄信!”
后来,每到一所高校去培训,我都会给小语写一封信。2016年教师节,我收到了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的信:“何老师,虽然我没到北师大,但我到了华师大,谢谢您为我插上敢想敢闯的翅膀。”
教书育人不一定在课堂,要抓住每个机遇为学生打开视野天窗,点燃他们的理想。
今后,我将不忘初心,把梦想交给行动,把成长交给坚持,继续在教育的沃土上“做一把好活儿”。
全媒体记者 刘睎菁 特约撰稿人 陈建波 通讯员 李家钰 整理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