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龚波 刘晓东 文/摄
双眼持续血红两月不止,视物重影,痛苦不堪——67岁的王女士被确诊为罕见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一种起病隐匿、极易误诊的脑血管畸形。这类疾病如同潜伏的“脑内炸弹”,随时可能引发脑出血,危及生命。
面对这一难题,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卒中介入团队,独立开展了基于血管构筑的脑血管畸形精准介入技术。他们创新采用“疏堵结合”的策略,犹如为紊乱的脑血流“修堤筑坝”,仅通过大腿根部一个毫米级穿刺点,历时约4小时便成功“拆弹”。术后第一天,王女士的“红眼”症状显著好转,第三天即治愈出院,重获清晰视界。这一创新技术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同时还降低手术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红眼”两月陷困境 一朝确诊见曙光
67岁的王女士近两个月来被双眼持续充血(球结膜水肿)所困扰,尝试多种治疗均无效,随后又出现视物重影,生活备受影响。经当地医院检查,这个看似眼科的疑难杂症,最终被确诊为双侧颈外动脉供血的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一种隐匿且危险的脑血管疾病。当地医院立即建议她转往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进一步治疗。
该院神经内科专家介绍,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又被称为“红眼分流综合征”,是硬脑膜动静脉瘘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并非眼睛本身的问题,而是脑膜上的动静脉之间出现了异常的直接沟通,导致高压的动脉血直接灌入静脉系统(如海绵窦),引发眼压增高、结膜充血水肿、突眼、复视、视力下降、搏动性耳鸣甚至颅内杂音等一系列症状。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疏堵结合”巧治疗
精准介入解危疾
入院后,经过详尽的脑血管造影评估,神经内科卒中介入团队与王女士及其家属进行了充分沟通,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团队决定为她在全麻下施行经静脉途径海绵窦区动静脉瘘栓塞术。
与传统“能堵尽堵”的策略不同,团队采用了更先进的基于血管构筑分析的“疏堵结合”精准介入技术。
精准“修坝”:团队并未盲目堵塞所有异常血管,而是首先精确分析异常的血管构筑(即血流异常通路的具体结构和关键节点),然后在最关键的位置进行精准栓塞(“堵”),同时引导血流重归正常静脉回流通道(“疏”)。
手术仅通过患者大腿根部股动脉一个直径仅1—2毫米的穿刺点,将微导管等器械送入体内,直达颅内的病变部位。整个过程耗时约4小时。术后体表几乎不留疤痕。
这一创新策略带来了多重优势:极大缩短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射线暴露量;显著减少了栓塞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医疗费用;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避免了“过度栓塞”的风险,提升了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
重获视界迎新生
技术创新护健康
手术效果立竿见影。术后第一天,王女士双眼充血症状便明显好转。术后第三天,她已达到治愈标准,顺利出院,重获清晰视觉和正常生活。
王女士的成功救治,是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在脑血管畸形治疗领域技术实力的一个缩影。近十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该院神经内科紧跟时代步伐,不仅建设了标准化脑卒中绿色通道,还组建了襄阳市较早的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及国家综合卒中中心,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四星级高级卒中中心称号,并于2024年获得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项目支持。
团队不仅在常见的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救治上屡创佳绩,在包括硬脑膜动静脉瘘、脑动静脉畸形(AVM)等复杂的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方面也展现出强大实力。这类疾病症状多样(如搏动性耳鸣、红眼、复视、癫痫、脑出血等),常分散就诊于眼科、耳鼻喉科等,极易漏诊误诊。该院神经内科依托先进的介入技术和多学科协作能力,为此类患者提供了精准诊断和微创根治的机会。
此项基于血管构筑的精准介入技术的成熟应用,标志着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脑血管病诊疗领域再次实现重要突破——以患者需求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通过微创、精准、高效的治疗方案,攻克疑难重症,切实守护人民群众的脑健康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