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吴芳 通讯员 李丹 熊文进
天高云淡,碧空如洗,“襄阳蓝”刷爆朋友圈。监测数据印证了市民的“蓝天幸福感”。截至9月8日,今年我市PM2.5平均浓度降至39.9微克/立方米,创下历年来同期最低值,较2024年同期下降6.6%。
这份空气质量成绩单的背后,是我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久久为功的结果。全市上下协同发力,在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中走出一条坚实的路径。
精准施治 从源头削减排放
空气治理,重在减排,要在精准。市生态环境局瞄准工业、移动源和面源三大污染源,实施精准治污。
在工业减排方面,全市今年谋划实施大气治理项目600个,已完成496个。争取中央大气治理专项资金1.71亿元,支持了36个重点项目建设,为企业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大力推进“百企升级计划”,通过重污染天气绩效评级分类管控,全市已创建A级企业3家、B级企业29家、绩效引领性企业14家,让环保绩效好的企业受益。
移动源监管同样严格有力。相关部门对7家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的机动车环境检测机构依法处罚84万多元,有力维护了检测市场的公正性。
同时,全市加快高排放车辆淘汰更新,已完成640辆老旧营运柴油货车淘汰和109辆报废更新补贴发放,推动运输工具绿色升级。
针对非道路移动机械污染,开展排放检测575台,覆盖147处施工场地和使用单位,对排放不合格机械依法严格监管。严格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区管控,倒逼老旧机械深度治理或淘汰更新。
秸秆禁烧管控常抓不懈。今年以来,对7个乡镇秸秆禁烧履职不力问题问责,立案审查27人,给予纪律处分3人、组织处理18人;对连片焚烧面积较大的4个乡镇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
科技赋能 构建智慧监管体系
现代化治理需要智慧化手段。我市整合多种先进技术,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方位、智慧化监管体系,让污染源无处遁形。
该体系汇聚了工业企业在线监测、用电监控、视频监控、激光雷达扫描、走航车监测、蓝天卫士视频监控系统等科技手段,形成了天地空一体化的监测网络。
这套系统不仅监测范围广,而且反应迅速。今年以来,通过这一系统已交办、处置问题622个,实现了精准发现、快速响应、高效处理。
健全机制 推动治理常态长效
大气治理非一日之功,需依托长效机制来巩固成果。我市通过严格执法和问责,推动治理工作持续走向深入。
全市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四大专项”行动,严查偷排、数据造假等违法行为。累计检查工业企业及检测机构321家次,发现问题509项,完成整改477项,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
监管对象不仅涵盖企业,也包括治理主体。通过对秸秆禁烧不力的乡镇实施问责和一票否决,层层传导压力,确保治理责任落实到位。
这种压力传导机制激发了各方治理主动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大气治理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同行动。
如今在襄阳,道路上的柴油货车渐渐被清洁能源车辆取代,施工场地上的非道路机械告别“黑烟滚滚”,企业排口的在线监测数据实时传回监控平台,乡村田间不再见到秸秆焚烧的浓烟……空气更清新,天空更湛蓝,正成为襄阳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金海表示:“从39.9微克/立方米的新起点再出发,下一步,我们将以坚定决心和持续努力,紧盯面源污染治理、秸秆禁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等重点任务,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全力打赢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筑牢生态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