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睎菁 魏崴 王世翠 特约撰稿人 陈建波 通讯员 周晓晓 徐曾鑫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在襄阳,5.8万名教师坚守教育一线,以粉笔为桨,以讲台为舟,载着一代又一代学子驶向知识的海洋,用爱心和智慧为无数学生点亮未来。
从城市中学到乡村小学,从学科名师到青年骨干,襄阳教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用奋斗和汗水诠释着新时代教师群体的精神特质和师者风范,书写着教育强市的生动篇章。
坚守——
乡村和城市的讲台同样精彩
2008年,山东潍坊姑娘田靖带着爷爷扎的“沙燕”风筝竹骨来到襄阳求学,种下了一颗想要成为老师的种子。2012年毕业时,田靖选择留在襄阳,成为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
初到学校,田靖发现孩子们的音乐基础薄弱,把音符称为“一二三四五六七”。但她没有退缩,而是将潍坊风筝的“扎骨要稳、糊纸要匀”技术要领融入教学,用柯尔文手势教音律,将曲线图谱和声势律动结合起来,把合唱比作“给声音贴彩纸”,鼓励孩子们编歌词“绘花纹”……
2017年,田靖带领孩子们参加市里的演出。孩子们自信登台,用清澈的歌声证明了“逆风飞的风筝才飞得最高”。
十几年来,田靖的办公桌抽屉里一直放着潍坊棉线,她的音乐课也已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她不仅教会乡村孩子们唱歌,还让他们明白:无论起点如何,只要像风筝一样勇敢“放线”,就能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谷城县石花四中教师姜水才,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庄稼地里没有窍门,日日守着才能长好”的道理。从教三十年来,他始终扎根乡村,用行动诠释着守护的力量。
2022年3月底,姜水才遭遇车祸导致头部重伤。为了不耽误孩子们中考,术后五天他便拄着拐杖回到教室,走廊的椅子成了他的“瞭望台”,宿舍成了“第二课堂”。他说:“我在,学生们就安心;我在,自己心里就踏实。”
面对成绩垫底的小雪(化名),姜水才循循善诱。从课堂上的简单提问到作业本上的“笑脸”鼓励,他用爱温暖小雪的心。毕业时,小雪塞给他一张字条:“谢谢您没有放弃我!”这张字条一直夹在姜水才的备课本里,时刻提醒他: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种子,需要用心浇灌。
从指导青年教师胡少冉反复修改教案,到见证其荣获市级教学比赛一等奖,姜水才始终相信:“教育不是独善其身,而是薪火相传。”50岁的他,依然坚守在乡镇初中,守着三尺讲台,守着无数农村家庭的希望。
匠心——
用精研态度锻造栋梁之材
要成为“大先生”,首先得有教育者的“匠心”。
从教26年来,襄阳市第一中学教师纪宏涛始终以“归零心态”面对教育。从初上讲台的忐忑,到学习新媒体教学手段,再到重返一线担任“楚才计划”实验班班主任……他一次次把自己放回起点,重新认识教育、理解学生。
针对学校“楚才计划”实验班,他主动和年轻教师一起熬夜备课、反复磨课。在讲授文言文时,他带领学生赏析古文的韵律美,引导他们思考文本背后的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在讲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设计主题班会,让学生自由发言,探讨母亲在生命中的意义;在讲解《雷雨》时,果断舍弃预设教案,用一场即兴辩论点燃思想火花……
同时,他匠心设计多元评价体系,鼓励学生进行课堂发言、小组合作、社会实践;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制作学生“学科知识与能力雷达图”,让学生的自身优势与短板可视化;通过“学生互评”让彼此欣赏与改进成为常态,打造欣赏型班级文化。
纪宏涛始终相信,用心教学,用情教育,一定会等到花开。
面对被贴上各种标签的中职生,湖北省工业建筑学校专业课教师邓世雨却用建筑师的眼光,审视着每一块等待淬炼的“钢坯”。
面对因中考失利而自我封闭的小威(化名),邓世雨从他杂乱的课本涂鸦中捕捉到其惊人的空间想象力,推荐其参加技能大赛。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小威一举夺魁,眼中有了自信的光芒。最后,小威通过技能高考,以优异成绩考入本科院校深造。毕业时,小威送给邓世雨一张卡片,上面写着:“邓老师,谢谢您让我知道,我能从‘废铁’炼成‘精钢’。”
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备战期间,邓世雨将办公桌搬进机房,与学生们共研图纸。凌晨4点的机房里,师生为攻克模型共同击掌欢呼的场景,诠释着教育匠心的另一重境界——不是居高临下的指挥,而是并肩作战的陪伴。
当学生说“这次收获的是永不言弃的精神”时,邓世雨更加确信:在与学生并肩前行中,教师传递的不仅是知识的火炬,更是探索与担当的精神火焰。
创新——
与时俱进开辟教育新径
李弈霏是湖北文理学院附属中学语文教师,以“永远做教育路上的学习者”为信条,立足于“做有生命力的教育”,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面对新课程改革浪潮,她不困于经验,逐渐凝练出“以生为本”的鲜活教学风格。为响应学校“构建阅读型语文生态”的号召,她大胆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化模式,鼓励学生带着质疑走进课本,给足思辨空间,让他们敢对文本发问;搭建展示舞台,让他们乐于分享见解。
同时,她将AI技术引入课堂,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学生鉴赏诗歌;融合美育与语文,在诗歌鉴赏专题课上,引导学生用图文勾勒诗人心境。
多年来,她以“新人”之姿保持精进,在各类竞赛与研究中锤炼本领,以扎实功底与创新思维屡创佳绩:在襄阳市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课例成功入选202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并先后荣获襄阳市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称号。
“习惯养成比知识更重要。”在东风中学,2025年襄阳市教育工作先进个人获得者阮康秉承“严师慈父”的教育情怀,坚持以“严”为舟载学生远航,以“爱”为桥筑成长坦途,独创“三维习惯培养体系”,护航学生学习和成长。
在学习维度,阮康创设了“三色笔记法”,要求学生用红笔标注重点、用蓝笔记录疑问、用黑笔书写正文,并定期检查学生笔记质量。且针对作业拖延问题,推行“作业进度打卡表”,将大任务拆解为每日小目标,让学生逐步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自律意识。
在生活维度,阮康设计了打卡积分奖励机制,推行“21天时间管理挑战”,通过“晨起打卡—课间效率表—晚间复盘”的闭环管理,让学生养成科学的作息习惯。
在社会实践维度,阮康创新“责任田承包制”,将教室绿植养护、设备管理等细化为60个责任岗位,让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开展交流与合作,成长为“管理小能手”。
关怀——
成为学生心中那束温暖的光
高新区教研室教师龙灵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点灯人、教育同行者的引路人。
初登讲台时,龙灵遇见了沉默的小宇(化名)——一个因父母外出务工而自我否定的男孩。当小宇在作业本上写下“我是不是真的很笨”时,龙灵没有说教,而是用每天放学后的“秘密时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让他帮忙设计黑板报。当小宇站在领奖台上眼中闪光时,龙灵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是蹲下身来,用关怀和温暖发现每个灵魂的独特光芒。
来到教研室后,面对新教师的困惑,龙灵把椅子搬到中间,轻轻铺开评课表,和新教师们一同备课,并肩探索。从此,评课表变成了“共同成长记录表”,“问题”变成了“有趣的挑战”。半年后,曾经青涩的一名老师获得区级比赛一等奖,还主动前往乡村学校送教。告别时,她拉着龙灵的手说:“谢谢你没有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陪我一起寻找答案。”
从一个人在讲台前摸索,到和学生一起实践,再到和老师们一起成长,十年间,龙灵始终以关怀为底色,让教育成为温暖的相遇。
在宜城市宋玉小学,教师何国荣用27年的光阴践行着“做一把好活儿”的教育初心。
面对行动不便的小伍(化名),何国荣以母亲般的细腻给予其全方位关怀:邀请其他小朋友下课后陪他在座位前玩耍;吃饭时把他喜欢吃的肉丸子夹到他碗里;建议学校把校门口的台阶改成斜坡;将自己孩子的推车带到学校,帮助他实现在操场上奔跑的愿望……
当小薇(化名)因家庭变故变成“小刺猬”时,何国荣没有说教,而是蹲下身轻声说:“老师知道,你不是随便打架的孩子。”通过设立情绪暂停区、约定暗号、创造特别时光等方式,何国荣教会孩子用柔软的姿态拥抱世界。当小薇在编辫子的“特别时光”里羞涩微笑时,共情的力量已悄然融化心灵坚冰。
“这份温柔的交流不是妥协,而是给孩子营造被理解的安全区,最终学会用柔软的姿态接纳自己、拥抱世界。”何国荣说,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学生生命中的那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