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一蓑烟雨古隆中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06 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苗迎春

尊敬的孔明先生:

展信如晤。

我是一名一千八百年后的晚生,时维初秋,烟雨连绵,乘车来到您当年的躬耕之地——襄阳古隆中。这是一片在史书与演义中被反复吟咏的土地,罗贯中曾描述:“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烟雨之中,这份“秀雅”与“澄清”更增添了几分朦胧的诗意与深邃的哲思。晚生此行,非为寻章摘句,非为凭吊遗迹,只是想看看您当年的隐居之所,让这里的一片片场景、一幅幅文物、一段段史料,去重现您当年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

古隆中位于襄阳城西,由隆中山、乐山、大旗山等群峰环抱,远山如黛,近树含烟,恰如一幅流动的泼墨山水。先生,您在此躬耕苦读,“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虽莫之许,但您内心的丘壑早已非此间山水所能局限。有趣的是,后世之人却为您的躬耕之地究竟是南阳还是襄阳争论不休。从西晋陈寿《三国志》的“亮躬耕陇亩”,到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明确指出“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场千年之争至今未歇。然而,正如您在《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其重点或许从来不在于那个具体的地理标签,而在于“布衣”这一身份的自觉,在于躬耕这种行为背后的精神实质——这是一种亲历稼穑艰难、体察民间疾苦的实践,更是一种磨砺心志、积蓄力量、静待风雷的战略蛰伏。地理的坐标是静态的,而您人生的坐标,却在动态的思考与等待中,指向了整个天下。

先生十七岁来到襄阳隆中,按您的自谦话说是成为一名双腿时常沾满泥土的隆中山野之人,一边种田一边游学,结识了徐庶、石韬、孟建、崔州平等一批荆襄地区的天之骄子,通过与庞德公、黄承彦等名士的交往和联姻,成功地融入了荆襄地区的上层知识分子圈层。用现代的话说,是建立了一个“精英朋友圈”。您的人生,也从静态的思考与等待,转向动态的实践与创造。刘备三顾茅庐之时,您早已不是一块璞玉,而是一柄藏于鞘中、磨砺已久的利剑,只待出鞘之时,便可锋芒毕露,经天纬地。

秋天的隆中,层林尽染,色彩斑斓;红叶似火,点缀山间。漫步隆中,耳边仿佛传来先生吟诵诗书的声音。顺声而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古隆中”石牌坊。坊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八字家训,源自您的《诫子书》,言简意赅,却为您波澜壮阔的一生定下了“静”与“远”的基调。不远处,后人镌刻的杜甫名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与之遥相呼应,共同勾勒出您修身与治国的双重画像。诗句中未曾刻下的悲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则早已融入这山间的烟雨,成为千百年来无数凭吊者心中共同的遗憾。

拾级而上,便是隆中书院,院前立有一尊先生年轻时代的塑像,羽扇纶巾、身披鹤氅、风华正茂,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观此雕像,先生在乱世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从容与智慧仿佛历历在目。先生师从南阳大儒宋忠,经常和石韬、崔州平、孟建、徐庶、马良等同学研讨辩论,天下一统、治国训礼的思想种子在辩论中萌芽。书院虽好,但先生并未沉浸于此,而是经常外出游学,深入乡野开展调研,倾听百姓心声,了解民生疾苦,拓展宏观视野,激发思维灵感。正如先生所吟:“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为日后提出通晓古今、融会贯通的“大方略”奠定了扎实基础。由此缘故,刘备二次踏雪造访均未相遇,直至三顾茅庐方才英雄相见。

三顾堂的门口人声鼎沸,三顾茅庐情景剧正在上演中。面对刘备“君谓计将安出”的世纪之问,先生侃侃而谈,一篇《隆中对》石破天惊。这绝非仅仅是天才的灵光一现,更是您在隆中十年“静态思考”与“动态实践”的必然结晶。若无与徐庶、崔州平等荆襄俊杰的反复切磋,您的战略构想何以如此周密?若无通过联姻构建的士族网络所提供的信息渠道,您对天下大势的判断何以如此精准?若无深入乡野、体察民情的“调研”,您又怎能断言“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隆中对》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隆中十年夜读的灯火,和躬耕于田间的汗水。它是一份战略规划,更是一份厚积薄发的学术成果。

《隆中对》诚然是千古奇谋,它为困顿中的刘备集团指明了方向,并在此后十余年的实践中证明了其惊人的有效性,最终促成了三国鼎立的格局。然而,站在后世的角度,以结果为导向进行复盘,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份蓝图在诞生之初就内含着巨大的挑战与不确定性。直指荆州、益州两路出兵的战略构想存在分散兵力的风险。您身边的同事庞统,也曾认为“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守成,主张将战略重心完全置于“国富民强”的益州。

提及这些不同的声音,并非为了否定先生您的远见卓识,恰恰相反,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您当年所面临的决策环境是何等复杂。任何伟大的战略,都不是在真空中制定的完美公式,而是在充满矛盾、风险和不同意见的现实中,基于核心目标所做出的最优抉择。您的伟大,不仅在于构想了蓝图,更在于您和您的团队在此后数十年间,为了弥合这一战略内在的矛盾而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先生一旦出仕,便将自己的生命与蜀汉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您后半生的言行,尤其是两篇光耀千古的文献——《出师表》与《后出师表》,如同一对璀璨的双璧,诠释着您对国家的公义与担当、忠诚与誓言,字里行间无不回响着隆中山谷中的风声与水声。先生的“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情真意切,理明辞畅,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道义,被后世誉为“读之不哭者,其人必不忠”。从《隆中对》的宏伟蓝图,到《出师表》的矢志践行,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构想,如何通过君臣际遇,转化为国家的既定国策,并最终通过臣子一生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从理想到行动的悲壮而完整的闭环。

站在武侯祠的廊庑之下,一个问题浮现在我的脑海:一千八百年后,我们该如何纪念先生?迷蒙的叩问,待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最终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得了清晰的答案:在浮躁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习您的“静气”与“定力”。您在隆中十年,是深刻的自我投资。这份战略性的耐心,正是我们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最稀缺的品质。在短视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习您的“远见”与“格局”。《隆中对》提供的系统性思维框架,教导我们凡事预则立,要跳出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去谋划更广阔的“天下”。在功利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习您的“忠诚”与“清廉”。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您用一生践行的诺言。您位高权重却家无余财的品格,为后世所有公职人员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多元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习您的“大一统”文化情怀,坚定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文化认同的始终追求,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走出隆中的石牌坊,踏上旅游的大巴车,回望那片秀雅的山林,我仿佛看到您的身影在向我告别。车速加快,身影模糊,大巴车里轻快的歌声涌入耳畔:“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这歌声,仿佛穿越了千年,让我回想起先生那颗赤诚之心,那份至死不渝的忠贞,以及那份对故土深沉的爱恋。您的一生,何尝不是一首对祖国的赞歌?您歌唱山河的壮丽,歌唱理想的追求,歌唱忠义的坚守。您心中的祖国,不仅仅是蜀汉,更是这片孕育了您的土地,更是这份深埋在您心中的爱国情怀。先生的精神,如同雨后山间的一缕清风,将长久地吹拂在后世每一个追寻者的心头,提醒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何出发。这,或许就是今日晚生游访古隆中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