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脑瘤“贴脸”运动神经 他们让偏瘫风险归零

日期:09-08
字号:
版面:06 文体       上一篇    下一篇

术前,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利用神经导航系统,模拟手术路径。

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龚波 宁婧 文/摄

头痛半年,50岁的杜先生原以为只是劳累所致。直到某天症状加重后检查发现,一颗直径达6厘米的恶性胶质瘤,竟紧贴大脑控制肢体运动的脑功能区,稍有不慎就会偏瘫失语。开颅切除,稍有不慎就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放弃手术,则意味着生命进入倒计时。面对两难抉择,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化身“脑区拆弹专家”,运用国际公认的“金标准”技术——皮层直接电刺激,在毫米级精度下成功切除肿瘤,同时完好保留了患者的运动与语言功能,让杜先生术后安然醒来,活动自如。

六厘米肿瘤紧贴“生命中枢”

手术面临两难抉择

50岁的杜先生持续头痛半年,近五日症状加剧,前往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就诊。检查结果令人心惊:头部CT显示其左侧额叶有一个直径达6厘米的巨大占位性病变,后被诊断为高度恶性胶质瘤。更棘手的是,肿瘤位置极其凶险——紧邻大脑控制肢体运动的脑功能区。

这无疑将医生和患者置于两难境地:若手术切除不彻底,肿瘤极易复发;若稍有不慎损伤了功能区,则可能导致对侧肢体偏瘫、失语等严重后遗症,从而彻底改变患者的生活质量。巨大的手术风险让杜先生及其家人一度陷入深深的焦虑与绝望。

“电刺激”导航精准“拆弹”

毫米间守护神经功能

面对极高风险,该院神经外科肿瘤团队在科主任刘岳博士的带领下,没有退缩。他们为杜先生制定了详尽的个体化精准手术方案。

术前融合CT与MRI影像数据并进行图像融合后处理,导入神经导航系统,模拟手术路径,精准规划手术入路,模拟切除范围,最大限度避开重要结构。

术中“实时导航”,应用皮层直接电刺激(DES)技术。这是在术中进行功能定位的“金标准”。医生在患者清醒或监测下,用微弱电流直接刺激患者大脑皮层表面,通过观察患者肢体是否抽动或询问其感觉(如进行语言任务),精确绘制出大脑运动、语言等功能区的“地图”,明确标示出肿瘤与功能区的边界。

全程“严密监护”,整个过程配合持续神经电生理监测,像安放了“哨兵”,实时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一旦临近危险区域便能及时预警。

在杜先生及其家属的充分信任下,手术顺利实施。该院手术团队凭借精湛技艺,在电刺激技术的精准引导下,于毫米级的方寸之间精细操作,最终在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完美避开了该患者所有重要功能脑区。

患者安然醒来活动自如

高技术护航“零损伤”

当杜先生被推出手术室,在预期时间内安然苏醒,并且语言流畅、四肢活动自如时,守候在门口的杜先生家属瞬间热泪盈眶,不断向该院王俊副主任医师致谢。“一直担心的就是人醒了不会动了,现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杜先生家属的感慨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目前,杜先生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据刘岳介绍,功能区脑肿瘤手术一直是神经外科领域的难题。如何在确保术后患者生存率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同时避免损伤患者正常的脑功能区,保障其语言、肢体活动等基本功能不受影响,是神经外科医生长期面临的挑战。过去手术多依赖医生个人经验,难以精准判定功能区边界,易出现“切多了”致残、“切少了”复发的情况,致使许多患者因恐惧而延误治疗。

皮层直接电刺激(DES)技术是当前功能区脑肿瘤手术中保护神经功能可靠的技术之一。它能帮助术者在术中实时“看见”看不见的功能区,实时监测可能发生的脑功能区损伤,并通过直接刺激大脑皮层来确定患者功能区的具体位置,从而帮助医生在切除肿瘤时避开重要功能区,实现肿瘤的最大限度切除和功能区的最大程度保护,从根源上降低了术后偏瘫、失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已成熟开展此项技术,并建立了成熟的亚专业团队。近年来,该院已成功为多位功能区脑肿瘤患者实施了高难度手术,获得了良好效果。该科室表示,对于功能区脑肿瘤,不必过度恐惧,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积极寻求高质量的手术治疗。在先进技术护航下,完全可以实现既有效切除肿瘤,又高质量保留神经功能的“双赢”目标。

此项高难度手术的成功,体现了该院积极锻造“新质医疗服务力”,以高端技术(如DES)和精准理念为核心,突破传统手术局限,直面高风险临床挑战,最终转化为患者实实在在的生存获益和生活质量的守护,标志着该院在精准神经外科领域达到了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