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彭艺唯 文/图
一枚全运会金牌,实现了襄阳群众项目零的突破,也照亮了门球这项小众运动。荣誉背后,是场地从沙土到草坪的升级,是热情从城市到乡村的蔓延,更是一代代门球爱好者的接续奋斗。他们用热爱与拼搏,带领襄阳门球成功摘得全国群众体育比赛最高奖。
桥洞变身运动空间,
银发一族畅享快乐时光
碧波荡漾的汉江之上,长虹大桥犹如一条横卧的巨龙连接着襄城与樊城。桥上车流滚滚,引桥下面则是另一番景象——桥洞化身为运动场地,门球、乒乓球、棋牌类项目开展得热火朝天。
63岁的杨昌海家住长虹大桥襄城桥头附近,到桥下门球场跟球友切磋一番,是他每天最快乐的运动时光。“年轻的时候喜欢打篮球、台球,如今门球成功取代了这些运动项目。”杨昌海说,“随着年龄增长,对抗激烈的篮球已经不再适合我。场上稍有不慎,就会受伤。”那时,他经常从桥洞下经过,看到别人打门球,决定试试。没想到这一试,从此为他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9月2日上午,杨昌海和球友们照例在球场会面。人工草地上,3个球门各据一方。扫视了一下2号球到3号门的距离,杨昌海轻挥球棒,“砰”的一声轻响,2号球灵巧地穿过3号门,停在了4号球附近。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杨昌海和球友专注地讨论着下一棒该如何进攻。
75岁的高大爷是杨昌海的球友,已有十几年的球龄。“除了门球,平时我还打桥牌、下象棋。”高大爷说,讲究脑力和体力并重的门球对中老年人相当友好,不像棋牌类运动以动脑为主,需要久坐。门球既有一定的运动量,又不会出现体力消耗过大的情况。
全运首金破局,
小众运动焕发光芒
8月27日,襄阳门球选手李秋菊、谭金美在第十五届全运会群众比赛门球项目中勇夺女子双人赛冠军。这是我市在全运会群众比赛项目中夺得的首金。消息传来,襄阳门球爱好者欢呼雀跃,李秋菊、谭金美这对表姐妹也更加坚定了在门球道路上勇往直前的信心。
谭金美退休前在地质部门工作,当时单位有一片沙土门球场,退休职工们经常聚在一起打门球。内退后,谭金美跟着大家学习打门球。“开始单纯是打发时间,打着玩。没想到接触门球才短短一个月时间,就在襄州区门球比赛中崭露头角。”谭金美回忆道,那次比赛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后来训练时她更加刻苦努力。
李秋菊是谭金美的表姐,退休前在电信部门工作。她接触门球同样得益于单位有门球场地和良好的门球运动氛围。“开始走的是‘野路子’,很多动作并不规范,出去比赛时向外地选手求教,他们也乐意教。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击球,开始我是胯下击球,跟着外地球友才学会了并脚击球。”
去年3月,李秋菊、谭金美作为全省的种子选手备战全运会。在六两河大桥下的门球场,她们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每天练8个小时,练到晚上8点她们才离开。“后来省门球协会给我们各自安排了一名搭档,结果在训练交流中频频碰壁,省门球协会这才让我们配对。表姐妹之间的默契,让我们在比赛中更加得心应手。全运会抽签我们分到了‘死亡之组’,第一场对阵山东队的比赛就给了我们‘当头一棒’。好在我们迅速调整状态、改变战术,一路杀进了决赛。”李秋菊说,决赛中她们对阵浙江队,双方互有机会,但她们心态更沉稳,最后靠6号球的绝佳处理提前锁定胜局。
薪火相传,
襄阳门球的“进阶之路”
全运会门球赛场崭露头角的不仅有李秋菊、谭金美,还有牛首一中的门球少年。此次全运会,他们夺得了门球混合五人制C组第八名的好成绩。
牛首一中的门球教练杨太龙是国家门球一级教练员,从事门球运动30多年。牛首一中门球队从2011年开始成立,至今已有15个年头。学校不仅把荒草滩改造成标准草坪门球场,还在每个年级选拔组建门球队,利用每天早操、课间操以及每周社团活动时间开展训练。
2024年襄阳市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我市共有各类体育场地16088个,其中门球场地有85个,遍及城市和乡村。市老年门球协会常务副主席杜明忠告诉记者:“近年来,门球场地硬件设施陆续提档升级。早些年襄阳门球场地都是沙土地,每次使用前还要浇水、平整,现在很多门球场地都铺设了人工草坪,达到了比赛场地标准。”
据杜明忠介绍,襄阳门球运动起步于1985年。1987年,襄阳市门球协会成立。巅峰时期,全市门球爱好者达6000多人,开展门球运动项目的学校有50多所,少年门球队有100多支。近年来,襄阳门球开始在各类全国比赛中崭露头角。2023年,襄阳门球运动员在中国门球冠军总决赛中斩获第四名;2024年,我市青少年在全国青少年门球赛甲组(中学生组)中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
“这次能够摘得全运会金牌,无疑在襄阳门球运动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杜明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