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光军
人们常说,教育是“润物细无声”。对教师而言,“育人”是教育的根本,要让孩子成为人格健全的人,需抓住与他们相处的点滴小事,做好引导示范。
一天下午,我推开教室门,一名男孩悄悄塞来一把糖,附耳说:“老师,今天我过生日,能给同学们发糖吗?”他眼里亮晶晶的,像藏了整片星空。
“好啊,谢谢你。”我回应。男孩欢快地跑回座位取糖,我转身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有同学过生日,告别童年、迈向少年,我们一起祝福他……”掌声瞬间响起,如暖流涌动。
“他把甜蜜分享给大家,快乐会加倍。我们该对他说什么?”我又问道。孩子们齐声喊“谢谢”,男孩脸红了,笑容却比糖还甜。
我未让课堂停留在热闹表面。等他发完糖,我轻声问:“收到糖说‘谢谢’的同学请举手。”十几只小手举起,我带头鼓掌:“懂得感恩的孩子,走到哪里都会发光。”
“说了‘生日快乐’的同学请举手?”我再问,此次仅五只小手举起。“为别人的幸福真诚祝福,是很可贵的能力,这样的人内心温暖、格局宽广。”话音未落,全班孩子不约而同起身,向这五位同学投去敬佩目光,此刻的掌声比任何一次都响亮、真诚。
我未讲一句大道理,但“分享、感恩、祝福”这些美好品质,已借着一颗糖、几次掌声,悄悄住进学生心里。教育,往往就藏在这样的“小事”里。
另一个午后,我正辅导学生写字。一名男生转身取本子,不小心带落抽屉里的废纸,撒了一地。他瞥了一眼,径直走开。
我未批评,只默默走过去一张一张捡起来。他回头瞥见,先是一愣,随即脸红,快步跑回来一同捡拾。我俩未说一句话,却共同上完一堂无声的“环境课”。
放学时,队伍经过操场,我见他主动弯腰,捡起地上的纸片走向垃圾桶。抬头时,他恰巧与我目光相对。我微笑点头,他也笑了。那一刻我便明白,有些观念已在他心里扎根——不是因我多说了什么,而是因我多做了什么。
这些年,我愈发清晰地意识到: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师生间的双向滋养。我们引导学生时,也被他们治愈、启发与重塑。
(作者单位:枣阳市刘升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