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湖北旅游名镇、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地处谷城县西北部的五山镇,曾因山多路弯无人问津,如今远近闻名,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的特色之路,让乡村换新颜、镇域快发展、百姓得实惠。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我们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到投资于人,服务民生,多上实用、管用、受用的好项目,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五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陈小锋说,随着水库建成、水厂改造、路网升级、管网铺设等一批民生项目落地实施,五山镇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
从破旧小镇到功能镇区
过去,五山镇道路坑洼不平、镇区环境脏乱差。面对困境,该镇党委一班人立足实际,重新规划布局整个镇区,推进乡村振兴“四项行动”,按照“设计科学化、功能完善化、服务现代化、风貌特色化”原则,谋划了134个乡村振兴项目,总投资3.55亿元。其中,今年实施55个项目,投资额为2.99亿元。
“我们以24.3公里路网升级为抓手,沿线新增配套服务设施,全面重构功能镇区,增强镇区承载力和辐射力,充分发挥龙头引领作用。”陈小锋介绍。
为进一步提升功能镇区品质,五山镇依托流经集镇的河流打造休闲长廊,河面架起了显眼的“彩虹桥”,两岸道路刷黑并施划停车泊位,观景散步的居民渐渐多起来。
截至目前,该镇新修双车道沥青公路7.8公里,打通进组入户道路2.2公里,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3处,改造危桥2座。四通八达的高标准旅游路、产业路超过100公里,连通城乡,畅通物流,整个镇区形成了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
从“一业独大”到“多元支撑”
五山镇坐拥5.8万亩优质生态茶园,年产茶叶5000余吨,培育出3家以茶叶为主产品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茶企获得襄阳高香茶生产授权,带动近万人就业,户均增收2000元。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然而,单凭茶叶产业是无法支撑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须转型升级,实现跨越。
五山镇决定选取堰河村作为试点,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茶乡旅游,走茶旅融合发展之路。
堰河村把分散的经营户整合在一起,成立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推出风干鸡、腊蹄子、土鸡蛋等特产,创立了“堰河香”农产品公共品牌。
如今的堰河村已发展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家家户户吃上了生态饭、挣起了旅游钱,人均年收入近4万元。
熊家岗村大力发展辣椒产业,乡村网红直播带货,今年村里投资150万元建设智能化辣椒育苗温室;杨家老湾村种植了8万棒菌菇,长势喜人;昝家铺村新购置了40万元农机,助力优质水稻生产……高香茶、朝天椒、食用菌、稻花鱼等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观光、购物。
为营造全域旅游氛围,五山镇打造了茶文化交通驿站、小游园等20多个微景观,随湾就片种植乡土苗木1.6万余棵,投资400万元在下七坪村建设集农产品展销、游客接待、文化惠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目前,该镇已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去年,游客接待量突破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
从基础薄弱到幸福宜居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五山镇紧盯“吃水难、就医难、养老难”等薄弱环节,全力以赴立项争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群众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投资1.77亿元的堰河水库成功下闸蓄水,预计10月投入使用,可保障周边5个村1.27万人的生活用水,解决下游6500亩耕地的灌溉难题;投资3490万元的堰河水厂管网铺设顺利完成;投资3400万元的谷城县第二人民医院五山分院正在施工,可新增一批就医床位;投资600万元的镇区弱电入地项目有序推进;建设标准化综治中心,实现“进一扇门、调百般事”;持续举办“五山夜话”文艺宣讲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知识、凝聚共识;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激发农户参与热情。
夏家寨村、东湾村、田家河村联合打通入户道路,改善群众出行条件;田家河村、黄山垭村、黄峪铺村对“大三格”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提档升级,有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难题……
今日的五山镇,正在绿色崛起中腾飞,带领群众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路阔步前行。
文/图:全媒体记者 童光辉 程备 特约记者 阮班明 通讯员 陈渊 曾诚 宋俊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