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丁涛 王晶晶 通讯员 贾榜友 汤爱国
当医疗纠纷发生,如何既化解矛盾,又修复信任?樊城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数年探索,构建起“医学+法律+调解”三位一体的专业模式,走出一条富有樊城特色的医疗纠纷化解新路。今年以来,该区医疗纠纷投诉量同比下降13%,调解成功率达98%。
此前,市民徐某在某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受中医针灸减肥后出现脑出血,与医方发生纠纷,并要求赔偿5万元。面对这一专业难题,樊城区医调委迅速响应,启动专业调解机制:组织神经内科专家成立调查组,调取患者在服务站及此前在医院就诊的病历。经查,患者本身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史,曾接受脑出血手术。为进一步明确责任,樊城区医调委召开专家评鉴会,由权威专家向患者家属科学分析病情,说明“脑出血与针灸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也指出医方在适应症把握上存在不足。
专业、客观的分析解开了患者家属的心结,使其接受从“索赔”转向“补偿”。调解员人性化沟通,医方也主动体谅患者经济困难,同意支付2000元慰问金,双方签署协议,实现和解。该案成为樊城区医调委“消除误解、加深理解、达到谅解、妥善调解”工作理念的生动体现。
医疗纠纷调解始于情、归于理、终于法。“没有专业支撑的调解,如同无本之木。”樊城区医调委负责人陈勇介绍,医调委全力建强“专业矩阵”,打造“1+5+6”调解队伍,由1支专业调解团队牵头,5名多学科临床专家提供医学支持,6名法律顾问提供法理支撑,确保每一起纠纷的调解既科学又合法,让医患双方心服口服。
规范,是公信力的根基。樊城区医调委以《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为依据,建立“三明确”制度体系,即明确职责清单,实现“受理—调查—评鉴—协议—履约”全流程闭环;明确程序规范,做到事实清、责任明、依据准;明确主渠道定位,公布24小时热线,规定万元以上的纠纷须经调解,有效引导纠纷从“私了”或“闹解”走向依法调解。
根据纠纷复杂程度,樊城区医调委创新实施“三色分级”机制:一般纠纷(绿色)“当天接案、3天办结”;中度纠纷(黄色)“24小时响应、5天化解”;复杂纠纷(红色)启动“多方联调”,联动公安、司法、属地街道等处置,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法律有尺度,调解有温度。”樊城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詹东说,樊城区医调委推行“五心调解工作法”,即热心接待、耐心倾听、真心解难、用心调解、公心评判。一张笑脸、一杯热茶、一句问候是起点,倾听诉求、换位思考、查明真相是关键,以公心维护双方权益是目的。“‘五心调解工作法’重在疏导,化解对抗情绪,在医患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据悉,今年以来,樊城区医调委共受理医疗纠纷案件36件,召开调解会议83次,全部调解成功,共赔付11.2万元,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樊城区将以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依托,实行公检法司和信访等部门常态化入驻、行业主管部门和群团组织轮驻、行业性专业性组织和社会力量分驻,做到矛盾化解‘最多跑一地’。同时,联合卫生健康局实施‘双提升’计划,通过建立医疗责任追溯机制,倒逼医疗机构加强质量管理,整改自身问题;持续开展‘医患沟通技巧’培训,从源头上减少误解和纠纷的发生,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医院、平安法治樊城。”樊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马晓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