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睎菁 特约撰稿人 陈建波
9月3日,全市教育大会暨第41个教师节表彰大会召开。会上,襄城区教育局等70个单位获评襄阳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襄阳五中附属初级中学楚征等99人获评襄阳市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市教育局、谷城县分别围绕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办优基础教育作发言,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代表襄阳市第四中学、全市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代表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庄旭作交流分享。
近年来,襄阳教育勇毅前行、笃行不怠,育人成效更加凸显,资源供给更加优质,师资建设更加有力,教育生态更加优良。我市扎实开展大思政课建设、隆中艺术节展演、育心工程、阳光课间等育人活动,高水平举办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强力推进“两化解、两提升”,有序实施“高中渡峰”工程。
“十四五”期间,我市增加学前教育学位32500多个、义务教育学位48700多个、高中阶段学位9700多个;完成县管校聘改革,推出“襄派教育家”师训品牌,建立教师梯队成长机制,培养了一批躬耕教坛、乐教爱生的先进典型,获批湖北省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顺利完成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两个“占比”控制目标任务;推进“双减”走深走实,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由151个大幅压减至23个;创新实施“1530”安全教育模式、安全管理双班主任制,深入开展校园安全“三大行动”,建立大安全治理格局。
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付拥军表示,市教育系统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扛牢教育强市使命,构建与襄阳城市地位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加快打造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标杆城市;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难点、痛点问题,围绕“襄阳所需”释放“教育所能”,坚持教育与经济大局同向、与城市发展同频、与产业发展同行,办好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
谷城县把办好教育作为最大民生,不断增强基础教育承载力和吸引力。全县学前教育“两个占比”(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6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3%)位居全市县(市、区)前列,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大班额”全部化解,中考成绩连续3年位居全市县(市、区)前列,高考上线率连续3年稳步提升,2025年高中阶段本地就读率同比提高16.4%。
谷城县委书记涂世平介绍,谷城县把夯实硬件支撑作为办强教育的基础,先后投入14亿元,新建县一中、九年一贯制谷山学校、实验幼儿园等8所学校,新增学位7200个;改扩建县三中、县职教中心等36所学校,使其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撤并中小学及教学点55个,盘活利用闲置校舍66处,农村学校“散小弱”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实现中小学智慧黑板全覆盖。
“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持续在增加投入、优化布局、建强队伍、深化改革、提升质效、促进公平上下功夫,为全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涂世平说。
襄阳市第四中学坚持全面育人、普遍激励,努力办好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办学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襄阳市第四中学党委书记李静介绍,学校聚焦“国之大者”,秉承“成就最好的自己,服务祖国和人民”的办学理念,通过至善文化、德育套餐和多彩文化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聚焦“市之要事”,在襄阳发展全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充分发挥省重点高中辐射带动作用,坚持振兴县中壮筋骨、数字教育强引领、校友回归聚合力,在“两资三能”工程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担当;聚焦“生之所长”,以奥赛强基、科学备考和特色培养为抓手,坚持因材施教,让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土壤、发展空间和奋斗目标。
保康是襄阳市唯一的全山区县,有180多名适龄残疾儿童分布在11个乡镇的170多个村。其中,一些孩子因患有脑瘫、肌无力症等疾病,无法入校就读。
为了让这些孩子能够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2017年,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成立由6名教师组成的送教上门团队,通过“三层”分类精准学、“三教”融合灵活学、“四送”服务暖心学的方式,深入开展“行走在大山里的课堂”志愿服务,努力让“折翼天使”好上学、上好学。
“特殊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耕耘,它也许不会立刻绚烂绽放,但我们坚信,播下的种子终将在某个时刻悄然发芽。”保康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庄旭表示,将继续坚守这份平凡而崇高的事业,以专业为舟、大爱为桨,为特殊孩子托起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