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既是“灭火者” 更是“防火员”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01 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宋敏 刘晓青 通讯员 冯瑞娇 杨亚男

“过去干部忙着‘灭火’,现在‘明白人’提前介入,矛盾还没冒头就被化解。”8月25日,记者在宜城市司法局看到,2120名“法律明白人”的调解笔记本整齐摆放,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一起矛盾纠纷化解的全过程。

2022年5月,宜城市启动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目标是到2025年底,在每个行政村村民小组和每个社区网格中至少培养1名“法律明白人”。经过3年培养,宜城市有了一支由2120名“法律明白人”组成的基层法治队伍。

法治传声筒:让法条“活”在乡音里

“以前遇上宅基地纠纷,得跑村委会等干部调解;现在村里的‘法律明白人’李星星蹲在田埂上,三言两语就把理儿说透了。”8月25日,宜城市郑集镇村民王某回忆年初化解的宅基地纠纷时,对这位“身边法律人”赞不绝口。

宜城市的“法律明白人”并非“外来的和尚”,而是从本土沃土里长出的“法治种子”。他们扎根乡土,既懂人情世故,又通法律条文,是村民最亲近的“法律贴心人”。

80后村支书李星星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作为郑集镇轩庄村党支部书记,2022年当选“法律明白人”后,他给自己立下“充电计划”:每天抽时间读法律书、看法治节目,遇到拿不准的条款,就上网查资料或向镇司法所的干部请教。民法典、农村土地承包法、劳动法……这些与村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逐渐从“本本上的字”变成他口中的“家常话”。今年年初,村民王某和邻居方某因宅基地界线闹矛盾,李星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先稳定双方情绪,再用“院墙滴水不越界”的俗语讲解法律依据,还请来老党员符永清共同调解。最终,双方心平气和地重新划定了界线,矛盾就地化解。

像李星星这样的“法律明白人”,来自村“两委”干部、党员、致富能手、“五老”人员等群体,经过“村民自荐/村‘两委’推荐—司法所初审—镇(街道)党(工)委把关—司法局考核”的严格程序选出,既有群众基础,又有法治素养,成为村民遇到法律问题时第一个想到的“身边人”。

矛盾减压阀:从“灭火”到“防火”的转变

过去,基层干部常被矛盾纠纷“追着跑”;如今,“法律明白人”主动下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里。

2025年5月,宜城市鄢城街道办事处腊树村的一对夫妻闹矛盾,妻子偷偷带着两个孩子去了上海,孩子面临辍学。村治保主任张军建得知后,立刻上门调解。他一边用“义务教育阶段父母不送孩子上学违法”的法律知识讲清责任,一边从“孩子辍学影响心理和未来”的情感角度耐心劝导。

最终,妻子主动将孩子送回宜城,夫妻俩也解开了心结。

张军建是鄢城街道办事处腊树村治保主任,也是有着8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法律明白人”。他深知,乡村治理离不开法律支撑,因此长年钻研法律条规,积极参加法治培训,成了村民眼里的“法律明白人”。他的工作不止于调解个案,他还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开设法律讲堂,用“拉家常”的方式讲民法典、农村土地管理法,让村民在聊天中增强法治意识;遇到土地承包、赡养老人等常见问题,他主动上门普及法律,从源头减少矛盾发生。

“法律明白人”凭借“地熟、人熟、事熟”的优势,走村串户收集法律需求,引导村民通过合法途径表达诉求。通过“法律明白人”的前置介入,让大量矛盾消弭在萌芽之时,宅基地纠纷、家庭矛盾等常见案件矛盾化解加速,调解成功率显著提升,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减压阀”。

长效保障网:让“法治种子”持续生根

为确保“法律明白人”队伍持续发挥作用,宜城市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宜城市司法局每年组织开展集中培训(轮训),确保每人每年完成不少于8课时的学习,内容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及涉农法律法规,还通过现场观摩调解、旁听庭审、参观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实践教学,提升实战能力。”宜城市司法局党组成员、政治(警务)处主任汤云雪说,对“法律明白人”,实行年度考核评价,对表现优秀的优先推荐为网格员、调解员,或在入党、评优中予以倾斜;对不履职或违法违纪的及时清退,动态保持队伍活力。此外,市镇两级还将培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为“法律明白人”开展工作提供必要保障。

2120名“法律明白人”,就像2120颗播撒在乡土的“法治种子”,他们既是法治知识的传播者,也是乡村治理的参与者、推动者——在田埂上调解纠纷,在院坝里讲法治课,在村规民约中融入法律条文,用专业与温度推动宜城乡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