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瑜
一进入农历七月,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词:“七月流火”。很多人会用其来形容天气炎热,酷暑难当。其实这是错误的,有人因不懂该词的词意而再三错用,这就很有必要再细说“七月流火”了。
“七月流火”是一句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农奴一年中农事劳作和生活的诗。诗中的“七月”,是指豳历七月,相当于现如今的农历七月,若按阳历,则约在八月至九月之间。“流火”,是指“大火星”西落,此时盛暑已退,天气转凉了。
“七月流火”,从字面上看,好像是讲农历七月骄阳似火,酷暑而炎热,仿佛空气中流动着火焰一般。于是,有些人便常用“七月流火”形容高温天气。其实,这种理解和用法都是错误的。
“七月流火”后面还有诗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诗的意思是:“农历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移,暑热开始减退,天气开始转凉。到了九月天就冷了,该准备寒衣,要多穿衣裳。十一月北风呼啸,十二月寒气刺骨。粗麻衣服没一件,怎能熬过腊月天?”可见,“七月流火”毫无天热的意思。
这里的“火”,并非烧火的“火”,而是我国古代对一种星辰的称呼。此星为二十八宿之一,属东方七宿中的第五宿,即“心”。又称为“大火星”“心宿二”“商星”。虽然名曰“火”,却不是太阳系中的火星,而是现代天文学里所指的天蝎座中的“α星”(阿尔法星),它是夏夜星空中主要的亮星之一,有名的“红巨星”,体积约为太阳的2700万倍。
这里的“流”,也不是流水的“流”,而是指下移,向下运行。因为该星每年农历五六月间黄昏时位于中天,然后渐渐西移,到农历七月黄昏时就移到西边天空,所以称为“七月流火”。
“大火星”高挂苍穹,逐渐西移、下坠,“流”有流动、坠落之意,天气就开始转凉了。古人观察到了这一天象的变化,于是就有了“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
为什么“大火星”能引起古人注意呢?是因为它在整个天蝎座中,是最亮的一颗星,它所发出的火红色的亮光极为耀眼。古人通过观察“大火星”等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逐渐摸索出了天象与时令的变化规律,从而以“大火星”等天象变化来确定农时,以指导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生产。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古人对天文星象十分看重,天文知识较为普及,“七月流火”就是与农民生产有关,是农民自己总结出来的“土话”,被收入了《诗经》。
“大火星”在东方黎明出现的时候,时令正好是春分;“大火星”在西方不见的时候,时令恰好在秋分。古人知晓“大火星”的这一变化规律,于是很早就设立了“火正”这一官职。《左传·襄公九年》中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左传·昭公元年》也有类似的记载:“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火正”的主要职责就是常年观测“大火星”的位置变化,“授民以时”,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因此,“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就是当七月黄昏,“大火星”移动到西边天空时,暑热即开始消退,到九月天凉便该准备衣服了。唐朝的《孔颖达疏》曰:“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综上所述,“七月流火”根本不是天气炎热得像火一样,而恰恰相反是指天气渐渐变凉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