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开学里的温柔相遇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06 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刘海敏

9月1日,新学期如约而至。

清晨八点零五分,我踏入熟悉的校门,微风里已飘着几分热闹的气息。抬眼间,两三个熟悉的身影快步迎上来,是等候已久的孩子与家长。

“刘老师,我们八点还没到就来了,就盼着您呢!”清脆的声音裹着笑意,没等我回应,他们已亲昵地围拢过来。我笑着招招手:“咱们先去办公室吧。”一行人走进办公室,登记信息、核对资料、收取费用,琐碎的开学事宜就此展开。手不停歇的间隙,我惦记着问问孩子们的暑假:“假期作业都完成了吗?过程还顺利吗?”“都做完啦!不会的地方我们也讲透了!”一位家长的声音洪亮又轻快,眼角满是笑意;有的家长却悄悄低下头,语气带着些局促:“他说都做完了,我再回去好好查查……”还有家长坦诚地叹口气:“没做完呢,我劝了好几次,他就是听不进去,实在没办法。”

这样的对话,这样的场景,在开学第一天早已是寻常。我懂背后的缘由,也能体谅这份为人父母的细碎与无奈。

忙碌的节奏稍稍放缓时,李震东的父母带着他走进了办公室。登记的同时,我随口问起孩子暑假的居家情况,却听到了一段让我心头一暖的事——整个暑假,李爸爸每次下夜班后,哪怕疲惫不堪,也强撑着不休息,执意要给孩子补数学课。从教二十余年,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有家长亲自为残疾孩子补习功课,意外之余,更多的是触动。我忍不住好奇:“您平时都是怎么教他的呀?”李爸爸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也没什么好法子。家里开了个小商店,就拿货架上的零食、文具当教具,比多少、换数量,一遍遍地讲,直到他明白。”我默默点头,心里满是理解——李爸爸不懂手语,除了这样直观又耐心的方式,还能有什么更合适的呢?我轻声告诉李爸爸,他的做法特别好——这份坚持,不仅在教知识,更让孩子知道,学习很重要,爸爸妈妈更在乎他的每一点成长。

下午,有一个小插曲——一名男孩要转入我班。说实话,最初我心里有过一丝犹豫,毕竟转学生往往需要更长时间适应,尤其是听说他习惯尚未养成,对学习也没什么概念。但既然孩子来了,我便没有理由拒绝。初次和孩子妈妈深谈时,我渐渐摸清了孩子转学的缘由与她的难处。“刘老师,这孩子都十五岁了,不会说,到现在字也认不了几个,更没法跟我们交流,我真是急得睡不着觉。再这么耽误下去,他将来可怎么办啊!”妈妈的声音越来越激动,眼圈渐渐泛红,“就算学校说转学可能不给转学籍,我也认了,只求能让他在这儿多学一点东西,哪怕只是基础也好。”说着,她的眼泪又忍不住落了下来:“您不知道,家里有这样一个孩子,我们做父母的心里压着多大的石头。一想到将来,我……我……”同为母亲,我太懂这份焦虑与心疼,只能轻轻拍了拍她的手,柔声安慰:“改变哪能急得来呢?只要咱们都想着让孩子变好,一步一步慢慢来,陪着他踏踏实实地学,总有一天会看到进步的。”

送走两位家长,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明白,知识能为孩子的未来铺就底气,也愈发看重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转念一想,我既是老师,也是母亲,又有什么理由对这份工作有半分懈怠?唯有带着这份理解与责任,站好每一次岗,上好每一堂课,才不辜负家长的信任,也不辜负孩子们眼中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