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赵玲 通讯员 龚波 宁婧 文/摄
长达十年,3600多个日夜,右侧太阳穴如戴“紧箍”般剧烈搏动,双眼胀痛,频繁恶心呕吐……61岁的祁女士几乎尝遍所有止痛药,却收效甚微,甚至因药物副作用和长期病痛陷入抑郁。当她近乎绝望时,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团队为她带来了转机:实施了一场仅持续约30分钟、状如“打了一针”的超声引导下蝶腭神经节射频术。术后,祁女士的头痛评分从7分(重度)直接归零,伴随症状全部消失。一月后随访,效果依然稳定。这项精准微创技术,正为众多难治性慢性头痛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十年剧痛如噩梦 药物难解陷困境
对于61岁的祁女士而言,过去十年仿佛一场无尽的噩梦。她的右侧太阳穴每日承受着剧烈的搏动性疼痛,强度高达6—7分(满分10分)。发作时还伴有双眼胀痛、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使她无法正常工作与生活,甚至多次缺席家庭聚会,逐渐被抑郁情绪笼罩。
为求解脱,她尝试了几乎所有能买到的止痛药,但效果都不理想,要么止不住痛,要么副作用大到身体无法承受。长期服药不仅带来沉重的肝肾负担,更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祁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慢性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本身就是一种疾病,我国患者约1亿人,其中头痛患者超过3000万人。它不仅是身体的折磨,更严重侵蚀着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传统药物治疗易产生耐药性和副作用,物理治疗作用有限,而开刀手术创伤大、风险高,许多患者因此成为“难治性疼痛”群体。
微创射频显身手 精准锁定“总开关”
经朋友推荐,祁女士前往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该科室副主任吴霆详细评估后,确诊为顽固性偏头痛。面对患者多年药物治疗无效且恐惧创伤性治疗的困境,该院专家团队经充分讨论,决定为其施行超声引导下蝶腭神经节射频术——一种针对头痛根源的精准微创治疗。
蝶腭神经节,仅米粒大小,深藏于鼻腔后方,是头部重要的“疼痛信号中转站”(总开关)。许多慢性头痛,如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痛均与其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新技术即在超声实时引导下,将一根仅1毫米粗的穿刺针,精准送达这个“总开关”附近,通过释放可控射频电流调节其功能,从源头实现长期镇痛。
三十分钟“针”功夫 十年沉疴一朝解
治疗当天,祁女士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手术。整个过程约30分钟。“比想象中轻松多了,就像打了一针,几乎没什么不适。”她回忆道。
术后,祁女士的头痛评分从7分直接降为0分,所有伴随症状烟消云散。更令人欣喜的是,术后一个月的随访显示,效果依然稳定。“我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终于能好好享受退休生活了。”她激动地表示。
吴霆介绍,该技术具有显著优势:超声实时成像,如同“GPS导航”,确保精准到位,避免损伤周围血管、神经;穿刺口如针眼,恢复快。它尤其适用于顽固性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源性头痛等患者;长期依赖止痛药但效果差或副作用大的患者;对开刀手术恐惧或不适宜开刀的患者。
这种治疗遵循“术前评估—超声引导穿刺—射频调节—短暂观察”的门诊流程,术后一两天内或有轻微不适,但很快可恢复正常生活。疗效可持续6个月至2年或更长,若复发可重复治疗。
吴霆表示,疼痛切勿硬扛。“慢性疼痛应及早规范干预,否则可能形成‘疼痛记忆’,加大治疗难度。我们的目标不仅是止痛,更是帮患者重获高质量生活。”
目前,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疼痛科已成熟开展此项技术。它不仅是难治性头痛患者的全新选择,更是该院锻造“新质医疗服务力”的体现——以精准微创技术创新直面临床痛点,极大提升治疗效率与患者舒适度,切实为深受慢性疼痛折磨的患者带去颠覆性的治疗体验和生活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