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警务服务直达群众“心窝里”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03 综合       上一篇    下一篇

全媒体记者 刘睎菁 通讯员 杨瑞 王爱萍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农村警务工作如何走深走实?

襄州区公安局黄龙派出所创新推出“包村民警抓组长”工作机制,将警务工作下沉到村民小组这一最小单元,通过激活村民小组长这一“神经末梢”,构建起“民警—组长—村民”的联动网络,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治理目标,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警务新路子。

民警包村抓组

小组长变身“平安前哨”

黄龙镇下辖23个自然村、2个社区,共154个村民小组。

为何选择“抓村民小组长”?黄龙派出所教导员葛泳延表示:“小组长是‘搬不走的治安员’,他们对每户情况了如指掌。民警通过小组长能快速掌握村民纠纷、重点人群动态等关键信息,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2024年8月,“包村民警抓组长”机制正式启动。结合每个村的人口数量、面积大小、村民小组数量等实际情况,派出所民警每人负责包保3到5个村,和村民小组长建立联系,一起走访入户,深入了解组内每一户的情况。通过“抓组长”的方式,加强重点人员管控、矛盾纠纷化解、情报线索核查和重点场所管理等基础警务工作。

经过半年探索,今年春节后,“包村民警抓组长”机制又进行了完善升级。

包保民警每月入村走访12次,将每一次的走访情况通过“民情日记”的形式发送至工作群,并定期整理成“民情档案”,以此作为开展农村警务工作的参考依据。

据介绍,以往,民警主要是和村里的治保主任对接;现在,村民小组如果出现情况,组长会先进行判断,若需要派出所介入处理,就直接和包保民警联系,民警直接去现场协调解决。

“过去,年轻民警与村民存在脱节的情况,群众有事习惯打‘110’,民警下村也难以掌握真实情况。如今,通过‘包村民警抓组长’,把警务触角延伸到村民小组,让治安要素‘底数清、情况明’。”黄龙派出所所长邱军说。

警务深耕田间 源头一线化解矛盾

走进黄龙镇,各村的村道边、文化广场旁、居民区……“警民联系卡”展示牌随处可见。

“包村之后,我们在入户走访时给村民发放了纸质的‘警民联系卡’,派出所的联系方式、包村民警的微信二维码等都印在上面,村民们粘贴在手机壳上,方便联系民警求助。”黄龙派出所副所长易锦涛说。

包村民警的办公地点在村里,民警深入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才能搜集到更多的治安要素,把控住家门口、心门里的矛盾苗头。

黄龙派出所副所长邱守鹏包保的片区是黄龙社区和陈桥村。黄龙社区地处集镇中心,有6个村民小组,体量大,人口多,邻里纠纷也多。因此,邱守鹏几乎每天都要和组长们联系沟通,每两天就要实地走访一次。

在一次走访中,邱守鹏从黄龙社区东西街组长徐乾龙处得知,有三户居民因房屋过道问题发生了纠纷。于是,邱守鹏立即联合社区干部,将三户居民召集在一起拉家常、讲情理,最终,三方对过道的使用进行了相关约定并签订协议,握手言和。

“很多极端事件都是因为小矛盾长久得不到解决而引发的。”邱守鹏表示,加强和组长们的沟通非常重要,有时组长提及的小事,可能就是矛盾激化的导火索。

方岗村6组两户村民因宅基地问题引发纠纷,持续近两周。组长贺爱清立即将此事告诉包村民警朱世宝。了解情况后,朱世宝和村干部立即前往现场,协调综治、城建等部门前往进行调解,最终,矛盾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朱世宝包保了5个村,共32个村民小组。“现在,我和包保村的村民都很熟,一进村,老人们就递茶水、送西瓜……”朱世宝说。

据悉,“包村民警抓组长”机制实施后,黄龙镇的警情量不断下降,矛盾纠纷化解率显著提升,对重点人员的管控更加精准,村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日益增强。

“以前派出所民警来,多是处理案件;现在一看到他们,就知道是来帮我们解决问题了。”陈桥村1组组长黄兴明感慨道,民警走访多了,村里矛盾少了,治安自然就好了。

多元举措发力 激活基层治理能效

在“包村民警抓组长”机制的基础上,黄龙派出所还进一步探索多元举措,全方位激活基层治理能效,让警民关系愈发紧密,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每天早上,黄龙派出所里都会开晨会,并进行晨练。

过去,晨会主要在会议室进行,现在,黄龙派出所将晨会从会议室搬到操场上,不仅增加了互动性和参与感,还通过晨跑、队列训练等体能锻炼,进一步提升民警的精气神和工作效率。

“集合队伍、晨会点评、晨练体能,这是我们强化集体意识和作风养成的重要举措。”邱军表示,晨练时着装整齐,绕黄龙镇走队列训练,群众反响很好,民警们不仅锻炼了身体,也在群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警察形象。

与此同时,每天22点到23点,黄龙派出所还组织开展夜巡,线上使用E巡防小程序,线下巡逻重点人员和重点地段,持续织牢全镇安全防护网,为百姓带来“行走的安全感”。

2024年12月30日20时,黄龙派出所民警在夜巡中发现一男子躺在路边,与其交谈后得知他是新桥村5组的村民,因为生活琐事喝了一口农药。于是,民警迅速将其带至镇卫生院救治,又联系其家属和村组干部一同为其进行心理疏导,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黄龙派出所还通过“襄约黄龙”抖音号,开设《小镇警事》栏目,通过一系列充满乡村泥土味儿的短视频展示民辅警工作日常。

当前,《小镇警事》栏目已更新至21集,播放量达57万次。村民们纷纷通过评论区点赞、收藏、转发进行互动,为黄龙派出所接地气的宣传竖起大拇指。

“通过短视频宣传,大家的交通安全意识有了明显提高。闯红灯的少了,大家也能记着戴头盔了。交通事故变少了,村里的矛盾也少了。”陈桥村6组组长宁阳兵说。

从清晨的集合哨到夜间的巡逻警笛,从田间地头的走访到手机屏幕的互动,黄龙派出所通过“包村民警抓组长”机制,将警务工作的一点一滴融入乡村肌理,改变也在悄然发生。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完善‘包村民警抓组长’机制,继续探索科技赋能,垒起‘主防’战略最坚实的堡垒,做好‘田埂上的平安刻度尺’,让农村警务工作进一步走深走实。”邱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