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宋敏 刘晓青 通讯员 周波
今年以来,宜城市聚焦群众关切,扎实推进十件民生实事,从高铁配套、学校建设、公路改造,到医疗提升、供水保障、环境整治,事事关乎百姓冷暖。一批批项目落地见效,“民生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今年9月1日,鲤鱼湖中学将敞开大门,迎接1770名中小学生开启崭新的学习旅程。这所总投资2.1亿元、占地108亩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如今已成为宜城市教育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新星。
打造复合化教学综合体
2023年9月15日,雷河中学迁建项目奠基开工。这不是简单的校址搬迁,而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全面升级。“我们要打造‘立体复合、适应发展、绿色+智慧型’的现代化校园。”该项目建设设计负责人吴国波介绍设计理念时,特别强调了复合化教学综合体的创新构想。
“走廊比普通学校宽,楼梯间设计了休息平台,连建筑转角都预留了小组讨论区。”走在充满现代感的校园里,鲤鱼湖中学副校长廖红军向新生家长介绍着学校的独特设计理念。这所由宜城市政府全额投资建设的学校,从规划就确立了“立体复合、适应发展、绿色+智慧型”的定位,打破了传统校园的功能区隔。
教学楼内,宽达4米的走廊两侧分布着可移动展示板,学生作品与教学成果自然形成互动景观。图书馆的旋转楼梯与开放式阅读区相连,成为跨年级交流的“知识枢纽”。连廊将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有机串联,雨天不撑伞即可通达全校。该项目经理郭庆柏介绍,通过扩展交通空间创造了30%的额外交流场地,这些“非正式学习空间”将激发更多偶发性互动。
高标准建设确保高品质
2024年冬天,鲤鱼湖中学工地一片繁忙,70多名建设者放弃休息,奋战在宿舍楼防水工程中。2025年盛夏,室外温度突破40℃,建设者坚持进行运动场塑胶面层施工。项目部墙上“安全零事故、质量零缺陷”的标语,见证着建设者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所有建材均通过第三方检测,真石漆选用具有自洁功能的环保材料,操场采用进口人工草坪。”该项目技术负责人吴继全翻开厚厚的检测报告说道,仅教学楼一项就完成专项验收23次。
这种严苛标准换来了显著成效:2025年5月,项目通过2025年度襄阳市建筑优质工程结构优质过程评价。7月竣工验收时,专家组对0.3毫米精度的运动场地面平整度给予高度评价。
硬件智慧化重塑教育生态
看似传统的校园里,隐藏着500多个物联网节点和覆盖全域的5G专网。在物理空间创新的同时,鲤鱼湖中学致力于成为“智慧教育”的实践者。
“请看这个三角函数图像。”数学老师轻点智能黑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这些搭载纳米黑板的教室,支持多屏互动、AI作业批改等功能,图书馆里,AR图书导航系统让学生通过手机就能快速定位书架。实验室的虚拟仿真设备,可模拟高危化学实验全过程。
“硬件智慧化只是基础,关键要重塑教育生态。”鲤鱼湖中学校长向东介绍。
在即将投入使用的风雨操场,运动手环采集的数据不仅能分析体质状况,还将为体育教学提供个性化建议。这种“绿色+智慧”的理念,正是宜城“十四五”教育规划中“让科技赋能教育公平”的生动实践。
破解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难题
开学前一周,雷河镇七里村村民胡老伯特意带孙子来参观新校园。看着孙子即将就读的教室,胡老伯算了一笔账:原来去城区上学每天往返需要一小时,现在寄宿制一年能省下3000元交通费。
作为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关键一环,鲤鱼湖中学直接惠及雷河镇及周边6个村的适龄学生,预计分流城区初中生1000人、小学生540人,有效缓解“大班额”问题。这种改变让家长王女士感慨:“过去为了孩子上学要在城区租房,现在家门口就有优质学校。”
教育均衡的追求体现在每个细节中。学生宿舍全部配备独立卫浴和空调,洗衣房设置无障碍设施,食堂明厨亮灶系统连接家长手机APP。“我们要让农村孩子享受城区的教育条件。”鲤鱼湖中学副校长熊中庆指着体音美器材说,这些设备均按省级标准配置,包括多数城区学校都少有的智慧书法教室。
师资配备更彰显政策倾斜,宜城市教育局通过发布遴选公告,从全市遴选23名骨干教师到学校任教。“这些先进设施和办学理念,让我找到了教育创新的沃土。”从宜城城关中学选调来的宜城名班主任、楚都名师彭家荣说。
鲤鱼湖中学的建设是宜城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体现,这不是简单的校舍更新,而是城市发展理念的迭代升级。这所湖畔学校正以独特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的教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