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周红南
“小田并大田”,8342块耕地整合为2122块,耕地面积由5038亩增加到5840亩;建立国资整合耕地资源机制,所获收益反哺村民、村集体,村集体年均增收180万元,村民年户平增收8000元……
今年来,襄城区尹集乡木桥村在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积极探索,形成“国资主导,村企合作,利益共享,多方共赢”经营模式,一举化解了土地种植收益少、村民种植意愿低的难题,同时,提升了粮食种植抗风险能力,实现村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双赢局面。
8月26日,谈及木桥村过往的状况,襄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龚千兵感慨万千。他表示,之前,由于木桥村临近主城区,村民种粮收入与外出务工收入相比差距较大,加之土地分散、耕地细碎,难以进行有效管理,村民耕种意愿不高。田块零散、常规流转土地经营收益不稳定,导致经营纠纷、拖欠土地流转费等状况时有发生,影响村民流转土地积极性。而一些早期建成的设施不同程度老化甚至毁损,也形成了低效农田资产。
为破解上述难题,襄城区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以木桥村作为全区“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精准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建立国资整合耕地资源机制。建立村民—村集体—区国投公司耕地逐级集中流转模式,由区国投公司投入启动资金,组织村集体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区国投公司按500元/亩的价格,从村集体手中集中流转耕地。
推行高标准农田向项目耕地集中机制。优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向区国投公司集中流转耕地倾斜,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修建和完善水渠、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提升耕地品质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土地增值。
建立耕地出租利益机制。提档升级后的耕地,由区国投公司发包给市场主体种植,租金由原来的500元/亩提升到800元/亩。“小田并大田”后还额外新增7%至8%的耕地,增加了土地净收益。
建立区国投公司委托自种机制。区国投公司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种植管理,所获收益由双方均分。具体模式为:区国投公司负责项目资金筹集监管、土地整理、农产品仓储等;村集体统筹组织具体管理工作,享受各类补贴政策。通过规模耕种、集中管理、政策补贴,亩均种植成本降低30%,净收入可达600元/亩。
建立粮食收储保障机制。区国投公司收储耕地产出粮食,开展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利用秸秆、稻糠、麦麸等农副产品加工饲料销售,每亩可额外获得200元收益,资金投入农业再生产。
责任明晰,规模效益显现。龚千兵告诉记者,木桥村通过土地集中流转和耕种,降低了耕种成本,提升了耕种效率,形成粮食种植规模效益。并且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明确了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责任,有效提升了农田建设管护能力。
利益共享,换来的是多方共赢。
农民群体收入提升。村民每年可稳定获得5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享受76元/亩的地力补贴,一举改变过去零散劣质耕地被抛荒的状况。村民可放心外出打工或就近参与农业产业项目,额外获得收益。
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一年来,木桥村5000多亩耕地实现售粮净收益317.5万元,村集体可分配利润达158.75万元。通过粮食加工销售,预计最高可额外增值393元/亩,额外增值收益152.3万元。此项收益归村集体所有,进而反哺村集体各项事业发展。
市场主体信心增强。襄城区通过创新机制,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耕地种植、农产品加工,改变以往市场主体与村民面对面打交道的惯例,转为村集体与区国投公司合作,降低不可控因素,规避各类矛盾风险,有效提升了粮食种植的市场化、规范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