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市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提出,要发挥比较优势,用活资源要素,为全市上下坚定不移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不断开创襄阳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方法论指引。
今年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务本务实、真抓实干,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整体提升发展能级、发展速度、发展质效、发展后劲,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局面,但对标先进地区、面对严峻竞争形势,依旧存在转型不快、后劲不足、质效不高等问题。如何破解瓶颈,在区域发展竞争中赢得先机?关键在于找准用好比较优势,将“先天禀赋”由“过去式”转化为“进行时”。
要找准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本质,是通过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系统性认知,找到发展提质加速的“最优解”,全市上下必须站位全局、审时度势,科学分析、整合资源,科学校准发展坐标。要观大局以顺时,自觉把襄阳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审视,放在国家战略中考量,放在支点建设全局中谋划,以襄阳所能服务国家所需,以国家战略托举襄阳发展。要察机遇以应势,科学研判、敏锐捕捉发展竞争形势由“海权时代”向“新陆权时代”加速演进带来的难得机遇,顺势而为、前瞻布局,化劣势为优势、变优势为胜势。要善整合以聚力,着眼全局的同时摸清“家底”,进一步找准比较优势、统筹资源配置、科学整合利用,实现“1+1>2”的聚合效应。
要培育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动态演进的,只有因地制宜培育比较优势,才能在差异化发展中实现“换道超车”。要塑造科创新优势,发挥科创平台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用创新变量撬动高质量发展增量。要擦亮城市新名片,坚持“三区”协同发展,统筹发挥人文昌盛、山水形胜的优势,系统做好治山、理水、营城、彰文等文章。要打造开放新高地,立足“四区叠加”优势,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统筹推进育主体、扶产业、优服务、建机制,推动外贸扩量提质,着力打造汉江流域对外开放高地。
要转化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不会自动转化为发展动能,必须在“整合—转化—提升”的闭环中实现价值跃升。要着力在壮支柱、布新局、调结构上下功夫,发挥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航空航天产业基础厚实等优势,抢抓国家农高区创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等机遇,做大做强汽车、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加快煤磷化工产业转型突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比较优势是一个地方赢得竞争的关键因素。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用足用活资源要素,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奋力推动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聚势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