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全媒体记者赵亚丽 通讯员张锐)近日,樊城区检察院通过推动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领域“行刑衔接+从业禁止”全链条机制,成功填补涉罪人员“重操旧业”的监管漏洞,目前已有7名食药领域违法犯罪人员被依法实施终身禁业,为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筑牢“防护墙”。
这一机制的建立,源于一起群众举报案件。2024年初,有市民反映,其在服用樊城区人民路一家保健品店售卖的“特效药”后心慌不适。侦查机关立即介入,发现店内摆满“老中医”“肾黄金”等包装花哨的保健品。经检测,这些保健品均含有非法添加的“西地那非”成分。同年2月,该案件被移送至樊城区检察院审查起诉。3月,该院以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对店主杜某提起公诉,法院依法判处其有期徒刑六个月并处罚金。
案件办结后,樊城区检察院借助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分析近三年食药领域犯罪案件数据,发现辖区保健品店存在监管漏洞,于去年12月向相关部门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加强监管。相关部门随即开展排查,并承诺强化监管举措。
今年1月,樊城区检察院对食药领域公益诉讼案检察建议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时,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处得知,涉食药犯罪人员几乎从未被作出从业禁止行政处罚,这些人刑满释放后可能再度入行。检察官发现涉食药犯罪人员处罚停滞,相关部门因未与法院建立裁判文书送达机制,不知判决情况,也未依法对涉罪人员作出从业禁止行政处罚,未建立统一的从业禁止人员登记录入和工商注册拦截系统,监管链条出现断裂。
针对这一漏洞,今年5月,樊城区检察院制发从业禁止专项检察建议,并就处罚主体等难点与相关部门会商研讨。6月11日,该区首例食品安全犯罪从业禁止行政处罚落地。次日,樊城区检察院联合法院、公安、市场监管部门印发《关于建立食药安全领域违法犯罪“从业禁止”制度的协作机制(试行)》,明确分工、细化流程,构建起“预防、查处、惩戒、宣传”一体化惩治体系,从源头防范食药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