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赋彩荆楚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06 文化       上一篇    下一篇

《风韵》 陈嘉田 作

《天路·荆楚情》 卢慧 作

《阳光协奏曲》 戚亚红 作

《荆楚千耕》 马天楠 作

黄有柱

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背景下,8月19日,第二届湖北当代油画作品展在襄阳古城开幕。此次展览由湖北省美术家协会、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襄阳市展览馆(市美术馆、襄阳书画院)承办,以“反映时代之变,彰显湖北之韵”为主题,汇聚191件油画精品,构成一部用色彩书写的荆楚文化当代史诗。

现实主义精神的当代传承:

人民性、时代性 与艺术性的统一

现实主义是中国油画的核心脉络,在湖北当代油画创作中占据主导风格。本届展览中,艺术家们通过作品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社会的深刻思考,构建起人民性、时代性与艺术性三位一体的创作范式,引导观众在审美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

劳动者题材是艺术创作中饱含深情的领域。戚亚红的《阳光协奏曲》突破传统劳动者题材的写实框架,将视角聚焦于操控庞大机械装置的操作手,以冷峻的工业场景与人物沉静姿态的对比,拓展了劳动主题的当代维度。

乡村振兴主题的作品多维度呈现农村新貌。惠大洪的《硕果》以果园与现代化构筑物相互映衬,隐喻自然与文明的共生;范红红的《变迁·家乡新象》捕捉农产品直播场景,记录农业数字化转型,传递土地与人的情感联结,彰显现实主义“见物见人”的深刻性。

人民福祉主题的作品聚焦微观生活场景。丰锐的《幸福时光》描绘一位农村妇女置身金黄向日葵与白鹅簇拥的喜乐之中;范鑫光的《冬日暖阳》刻画老人墙根晒太阳的惬意,以平凡瞬间诠释幸福真谛。这些作品印证了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李乃蔚的观点——画家需深度介入人民群众生活,在具体情境中捕捉时代精神闪光点,这是现实主义生命力延续的关键。

荆楚文化的基因活化:

从“传统纹饰”到 “精神内涵”的视觉转化

作为楚文化发源地,湖北独特的文化基因在本届展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艺术家们超越对青铜纹样、漆器色彩的符号化移植,转而深入楚文化精神内核,构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机制。

马天楠的《荆楚千耕》解构重组传统农耕图景,将楚地传统艺术的流动线条融入现代装饰性构图,赋予古老农耕文明以当代视觉生命力。

卢慧的《天路·荆楚情》通过筑路工人与藏胞母女形象刻画,构建跨越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对话场景,隐喻了不同文化碰撞中寻求共生的内在逻辑,构建“天路与情感”的二元叙事,深化了“交融共生”的楚文化精神内核。

著名画家王志新在观展后指出,当代画家对楚文化的激活已超越符号借用层面,转向深层次的精神对话。艺术家们以楚人炼丹般的匠心,将传统文化元素置于当代美术的熔炉中反复淬炼,最终形成兼具传统基因与现代特质的视觉语言。

参展作品中,荆楚文化的精神内涵与乡村振兴、科技人文等时代主题实现有机融合,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对话机制。这种文化基因的活化实践,为地域美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范式。

社会关怀赋能视觉伦理:

从“乡愁情愫”到 “精神释怀”的价值升华

当代油画创作中,社会关怀与视觉伦理的交织已成为艺术家表达时代精神的重要路径。其创作轨迹呈现出从“乡愁情愫”到“精神释怀”的递进逻辑,不仅体现了艺术家的伦理自觉,更构建起具有治愈功能的视觉话语体系。

侯秋爽的《时间的印迹》以冷色调、模糊笔触与混沌色块将“时间”形象化,呈现记忆的流动性,将个体记忆升华为对时间本质的哲学追问,使观众在乡愁与释然之间获得情感共鸣,构成视觉伦理的核心表达。

陈嘉田的《风韵》以温暖色调与流畅笔触构建理想化乡土空间,与胥幸福的《乡愁系列》形成呼应,传递超越时空的文化自信,体现视觉伦理在文化传承中“守望”与“释怀”的平衡。

陈石的《乡川巨变·大山里的工业梦》则聚焦山乡工业变迁,通过红色山体与工厂、田野的视觉对比,展现自然与人工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表达对乡村振兴的复杂情感,深化了社会关怀的主题内涵。

当代油画家在社会关怀主题中展现的不仅是艺术良知,更是通过视觉语言构建伦理共同体的能力,是对“何为美好生活”“如何平衡发展与守护”等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

多元媒介与技法的创新:

写实与写意的边界拓展

面对网络时代的视觉革命,湖北油画家在媒介实验与技法创新上展现出开放姿态。本届展览中,传统油画语言通过写实与写意边界的拓展,与当代智能化语言融合,催生出丰富的视觉表达形态。

饶秀光的《青丘》系列摒弃繁琐细节,对传统山水题材进行现代解构,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情感与形式的统一,以及材料探索与精神表达的创新。其抽象化处理使山体成为情感与精神的载体。

范新元的《汉江冬韵》以点为元素铺陈画面,通过精心布局营造朦胧灵动的氛围,赋予画面动态感与节奏感,模糊了写实与写意的界限。

范安翔的《东山印象》以抽象图形重构空间与形态,打破传统绘画的常规认知,通过想象性与不确定性的表达,传递对东山的内心感受,拓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与文化内涵。

罗琳的《丝路古韵》以“写实为基、写意为魂”,通过精确构图与细节刻画建立视觉可信度,在色彩、肌理与象征的协同下,将物理空间转化为心理空间,使观众从“看画”进入“读画”境界,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视觉桥梁。

省地联办驱动文化创新实践:

搭建桥梁促高雅艺术 深度融入大众生活

湖北当代油画作品展以“省地联办”模式为核心,通过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与襄阳市文旅、文联系统的深度协同,实现文化资源整合、学术价值提升与大众需求的精准对接,打造了湖北美术界的重要文化品牌。

本次展览突破传统单主体运作模式,构建“省级平台+地方执行”协同机制。省级机构提供学术指导与艺术家资源,地方依托场馆优势与文化底蕴,形成“双馆联动、全域覆盖”的展陈格局。这一模式既保障展览的学术高度,又通过地方政府资源整合实现免费开放、社区渗透与文旅融合。

此次展览推动艺术与城市文化深度融合,襄阳市展览馆将美术馆打造为市民精神栖息地,这种模式使展览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丰富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展览期间襄阳文旅消费同比增长,印证了艺术活动对城市经济的拉动效应。

湖北当代油画作品展的成功实践表明,通过机制创新、空间重构与服务深化,艺术展览可兼顾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实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流动。未来需进一步深化省地联动,完善全链条服务体系,构建荆楚美术辨识度表达体系,为中国油画发展贡献“湖北方案”。

(作者系襄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