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珠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治理体系中宏观和微观的转承点。日前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工作必须在理念与实践上实现“五个转变”,做到“五个更加注重”,为做好新时代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城市治理工作要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将工作的重心从治理投入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向提升治理能力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转变,下好“绣花”功夫,解决城市治理痛点、民生难点问题。
构筑党建引领的城市治理体系。加强党建引领,推动各行业、各部门以及全体民众齐心协力,共同投身于城市发展,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切实转化为城市治理效能。发挥党组织集聚社会治理合力和思想引领功能,探索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小区)党(总)支部+楼栋(单元)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城市基层治理组织体系,打通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神经末梢”,推动治理重心和配套资源向城市社区下沉,在解决交通拥堵、停车难、物业管理、垃圾分类、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等方面出实招、下真功,实现人财物和责权利相统一。调动城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无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能动作用,积极参与居住地社区治理服务,推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公众参与新格局。
打造开放共建的城市治理格局。共建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鲜明特征,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过去仅靠政法部门一家支撑社会治理的思路,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需求。首先要从机制共建入手,更加注重多元参与、开放治理。落实党委领导体制,发挥好党委在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政府负责体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厘清职能部门与街道之间的社会治理权责;落实民主协商体制,完善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落实社会协同体制,统筹政府、社会、市场等各方力量,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实现区域治理资源有机整合盘活;落实公众参与体制,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推行“群众点单、组织下单、志愿者接单”服务模式和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制度,推动形成全民参与的开放治理大格局,实现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源头推动从“七分建、三分管”向“三分建、七分管”转变。
强化协作共治的城市治理理念。共治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面对城市治理的突出问题,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的短板不足,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集中优势力量,创新治理手段。运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加快布局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政府和数字社会,构建城市数据资源体系,推进物联网智能化改造,为城市社区治理科技赋能,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推进数智技术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在教育、医疗、养老、抚幼、就业、文体、助残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化服务普惠应用。进一步加大政务信息化建设力度,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用好“高效办成一件事”、市民服务热线平台,提升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功能,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支持和鼓励街道(社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发展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社区,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更好从源头防范化解矛盾纠纷。
实现善治共享的城市治理目标。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不断解决城市居民急难愁盼等现实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坚持产业、人口、交通、基础设施一体规划,既关注原住民,也考虑新住户,解决好人民群众吃、住、行,游、乐、购,医、养、健“一站式”便民服务等问题;摒弃房地产“重建轻管”的粗放模式,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回归房子是用来住的本质属性;积极探索城市更新与整体搬迁并举的人口疏解模式,不断优化城市路网、水网、电网、气网、互联网、地下管网,推进适老化、适幼化和智慧化改造,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优化城区教育资源配置,健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保障进城人口和外来人口平等享有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全面推进政府运行方式、业务流程和服务模式数字化智能化,构筑全民畅享的数字生活,让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能感受到便利与温度,真正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系中共枣阳市委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