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孙修廷 毕学谦
枣阳位于南襄盆地与桐柏山系交会处,田野广袤,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更是一片红色的土地,鄂北地区红色曙光从这里升起,孕育出无数革命先烈,是襄阳市唯一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县(市)。
抗日战争时期,枣阳属国民党统治区,东南与日军占领的“沦陷区”随县咫尺相隔,亦与共产党领导的随南抗日民主根据地毗邻,既是鄂北抗日前哨,又是鄂豫边区的游击区。
两次会战:御敌于鄂北的顽强阻击
1939年—1941年间,日寇曾三次侵犯枣阳,发生在这里的“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作为华中地区较大规模的战役被载入抗战史册,铭刻着中国军民不屈的抗争与壮烈的牺牲精神。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武汉后,为扫清武汉外围,巩固华中阵地,于1939年4月下旬集结10万精锐部队,由冈村宁次率领西犯,妄图先占随枣,再取襄阳、南阳,威逼四川。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拟固守桐柏、洪山两个据点,与日军周旋。4月30日,日军沿襄花、京钟两条公路西犯。5月1日又从信阳出兵,企图分进合击,歼灭国民党军于随枣一带。5月8日,日军南路以精锐骑兵自钟祥北窜侵占枣阳。李宗仁命令部队突出合围圈,向日军左右两翼移动,将日军万余兵力包围在襄东、枣阳地区。5月15日,国民党军全面反击,激战3昼夜,于19日收复枣阳县城。这就是著名的“随枣会战”。
次年5月1日,日军又调集约4个师团的兵力,在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分五路西犯。战斗打响后,日军先后攻占荆门、远安、宜城、南漳、襄阳,5月8日占领枣阳。国民党军于5月11日实行外线反击,日军伤亡惨重,撤退到枣阳和宜城的北部。16日,国民党军收复枣阳县城,17日,枣阳再陷敌手,6月3日最后收复。是役,国民党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在枣宜边界的南瓜店壮烈殉国;第84军第173师师长钟毅亦牺牲。此次战役被称为“枣宜会战”。
两次会战中,中国军队以巨大的牺牲彰显了不屈的民族精神。张自忠将军等英烈的事迹,成为中华民族抗战史上光辉的一页,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
唐梓山争夺战:孤峰上的抗战传奇
在“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的背景下,唐梓山战斗虽然规模较小,但同样可歌可泣。唐梓山位于枣北的太平镇,平地生起一座孤山,与鄂豫交界的紫玉山遥相呼应。
1940年春,日军攻陷枣阳后,分兵驻扎于唐梓山、紫玉山一带。5月20日,国民党第31师90团2营营长董树祯率500多名官兵由河南趁雾行军,在唐梓山与日军相遇,双方展开争夺战,董树祯率部连获三捷。随后,驻紫玉山的日军在飞机掩护下赶来增援,董树祯被迫率部退至太平镇又遭日军截击。在孤立无援、四面被围的情况下,董树祯率部与日寇浴血奋战。由于敌众我寡,双方力量悬殊,战至最后,董树祯部队伤亡十之八九,其中连、排长6人殉难。
如今的唐梓山已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记者在唐梓山探访当年历史痕迹时,景区负责人张道强向记者讲述了董树祯的一段传奇经历:
唐梓山争夺战后,当地政府组织民众集体掩埋战死的国民党军官兵,并在唐梓山上竖碑纪念,碑刻“忠魂昭日月 豪气贯长虹”十个大字,董树祯的名字也刻在墓碑背面的牺牲官兵名单上。
岁月沧桑,当年的墓碑一度不见,后被张道强从山上找回,花费数万元重新立起并修建纪念陵园。201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董树祯的儿子董保生看到媒体有关唐梓山激烈战斗的报道后,几经辗转联系到张道强。董保生介绍,董树祯当年并没有牺牲,而是率余部五六十人突围后,因身受一处枪伤和一处刀伤,在当地老百姓的救护下,转到敌后养伤而与部队暂时失去联系。解放战争时期,董树祯随部队起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董树祯在河北省林业厅工作,2002年6月去世,享年92岁。
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在革命战争年代,共有3万多名姓名可查的枣阳儿女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献出了生命,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有1852人,其中县团级以上86人。
走进枣阳革命烈士陵园,高23.5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纪念碑正面,原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在枣阳的先烈永垂不朽”熠熠生辉;背面镌刻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缅怀先烈 教育后人”。
枣阳革命烈士陵园于1976年由枣阳革命创始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师缔造者之一的余益庵提议修建,先后被省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纪念馆“同仇敌忾 军民抗日”展区,详细介绍了抗战期间,中共枣阳县委在复杂的斗争形势下,领导和发动各阶层群众,团结各种力量进行抗战,最终取得对日斗争胜利的光辉历程。
1937年,在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形势下,土地革命时期隐蔽起来的枣阳地下党一面积极发展组织,一面派人寻找党组织。1938年,上级党委先后派左觉农、刘致远、马识途、顾大椿来枣阳,重建中共枣阳县委。
1939年初,为适应武汉沦陷后的战争形势,枣阳由鄂西北区党委转属鄂中区党委领导,撤销枣阳县委,成立枣北、枣南、襄(阳)枣(阳)宜(城)3个县委。各县“积极发展抗日武装,准备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1939年至1941年,日军三次进犯鄂北,入侵枣阳,每次均未能立足。为顾全团结抗日大局,枣阳党组织没有在国民党统治区建立独立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
然而,枣阳党组织及地方武装广泛开展了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有效牵制了日伪势力,为鄂豫边抗日根据地输送了革命干部。通过抗敌后援会、青年救国团、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等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大批青年到延安等地工作,加入抗日主战场。对国民党阵营,则采取争取团结多数,孤立少数顽固分子的政策。在这段时间内,全县大部分联保主任、保长倾向共产党,支持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枣阳成为当时延安、中原局驻地竹沟、鄂豫边区之间往返联络的安全中转站。鄂中区党委钱瑛、陶铸、杨学诚、左觉农,随枣地委顾大椿、姜纪常、余益庵、黄民伟等一大批领导干部,曾一度转移到枣阳开展隐蔽工作。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历史永远不能被遗忘。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纪念这些战役战斗,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历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传承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