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襄阳日报

书包里的旧时光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07 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马晓炜

蝉鸣的余音还在枝头萦绕,秋风已悄悄送来新学年的消息。妻子给即将升入二年级的儿子网购了一个时尚的多功能书包,包裹刚签收,小家伙就迫不及待地拆开,兴冲冲地背上身。看着他乐颠颠的模样,我心里五味杂陈,竟生出几分羡慕。上学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可乡亲们凑在一块儿给孩子缝制书包的场景,却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生我养我的村子还挺穷,家家户户子女又多,孩子们普遍上学晚,多半要等到八九岁才入学。我就是到了九岁才入学的,因为得在家照看两个年幼的弟弟。对那时的家庭来说,孩子上学是桩天大的喜事,做父母的总得提前张罗,首要的就是备个书包,再穷也得有个装书的物件。那会儿没人会花钱买书包这种“奢侈品”,全靠村里心灵手巧的女人们亲手缝制。

每到开学前几天,奶奶、婶婶们,一准儿会不约而同带着针线和布料,聚到村头的大柳树下。条件稍好些的,揣着新买的花布;光景一般的,就拎来洗得发白的旧毛巾、手绢,或是裁剪过的旧衣裳。大家围坐成一圈,由一位最有经验的老奶奶牵头,照着各家布料的颜色、质地搭配设计,再分工裁剪、缝制、刺绣,场面热闹得像过节。男孩子的书包上,常被绣上鲜红的五角星,或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字样。女孩子的书包则缀着花草、小动物,针脚细密,看着就让人欢喜。大人们一边飞针走线,一边说笑唠嗑,那看似平常的一针一线里,藏着的全是对孩子成龙成凤的期盼。

女人们忙着做书包时,我们这些盼着上学的孩子就在旁边疯跑打闹,眼睛却时不时瞟向她们手中的活计。等自己的书包一“出炉”,立刻抢过来套在脖子上,得意地在村子里转圈圈“显摆”,好像已经端坐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读起了崭新的课本。

和伙伴们比起来,我算是幸运的。父亲曾当过五年兵,家里一直珍藏着他当年用过的军用挎包。作为家里第一个入学的孩子,这只挎包顺理成章成了我的书包。每当我背着军绿色的挎包,昂首挺胸走在上学路上,心里的得意劲儿就别提了,既为有个带“军”字牌的书包自豪,更为父亲曾是军人骄傲。或许就是这只挎包的陪伴,让从军报国的念头从小就在我心里扎了根,初中一毕业,我就穿上了军装。

可弟弟们就没这么幸运了。等他们陆续到了入学年龄,只能用奶奶和母亲一针一线缝的布书包。现在和弟弟们聊起儿时往事,他们还总打趣说,父亲当兵那会儿攒下的那点“家底”,全让我这个做哥哥的独享了。我知道,他们嘴上说说笑笑,心里其实还揣着当年没能背上军用挎包的遗憾。

岁月流转,时代换了新颜。眼下不管是繁华都市还是偏远山村,父母们几乎不会再用旧布料给孩子做书包了,也很少有孩子像我当年那样,背着军用挎包走进校园。作为过来人,看着孩子们如今的幸福模样,我打心底里为他们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而自豪。只是偶尔想起村头老柳树下缝书包的场景,想起那只磨白了边角的军用挎包,心里不觉泛起一阵温热,那些藏在书包里的旧时光,终究成了我生命里最珍贵的念想。